“一带一路”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境外合作办学安全保障与风险应对研究 【课题申报书】.pdf
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外交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应
对境外办学的安全风险,可以更好地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展现我国的
教育实力和外交智慧,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事务的话语权。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全面系统地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境外合作
办学面临的安全保障问题和风险类型,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安全保障措施和风险应对策略,确
保境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加强与该区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安全合作,促进双方
在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提升境外合作办学的整
体环境安全度。
(二)研究对象
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展境外合作办学的国高校及其合作机构O
包括已经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以及计划在该区域开展合作办学的潜
在办学主体。
参与境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生。他们是境外办学的直接参与者,
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其需求和反馈对于安全保障与风险应对措施的
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所在国的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当地社区。他们在境外合
作办学的安全保障和风险应对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政府的政策法规、
教育部门的管理监督以及社区的支持与包容程度等都会影响办学的安
全环境。
(三)研究内容
安全保障与风险类型研究
政治风险:分析所在国的政治稳定性、外交关系、政策法规变化
等对境外合作办学的影响,如政权更迭可能导致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影响合作办学项目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风险:研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汇率波动、资金流动等经
济因素带来的风险。例如,当地经济不景气可能导致办学资金投入不
足,汇率波动可能影响资金的换算和运营成本。
文化风险: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
理模式等方面引发的冲突和风险。比如,方注重集体主义教育,而
当地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这可能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产生矛盾。
社会风险:包括当地社会治安状况、社会舆论导向、民族宗教问
题等对境外合作办学安全的影响。例如,社会治安差可能威胁师生的
人身安全,民族宗教矛盾可能引发校园内的不稳定因素。
教育自身风险:研究合作办学过程的教育质量保障、学历认证、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如师资队伍不稳定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学历认证不被认可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确定风险评估的一级指标,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例如政治风险下的政权稳定性、政策连续
性等指标;经济风险下的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幅度等指标。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权重,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
以便对境外合作办学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安全保障措施与风险应对策略研究
政策法规保障:研究如何推动双方国家在教育合作方面的政策对
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境外合作办学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包括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
机制、安全预警系统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文化融合策略:探讨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减少文化冲突,
如开展跨文化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等。
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建
立质量监控体系等,提高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力,降低因
教育质量问题引发的风险。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境外合作办学、“一带一路”
倡议、安全保障与风险应对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现有研究成果和
研究空白,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对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展实地调研,包括对在该区域己经开展境
外合作办学的国高校、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机构以及师生进行访谈
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