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小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数加减简便运算 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学,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通过自学检测得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练一练这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改进的地方: 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多几少”:
1、 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少一些知识转移、搬迁。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有效途径。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算、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数学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数学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数学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数学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数学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总之: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组第三轮赛课总结
紧张有序的第三轮赛课已经结束,下面就将这次赛课的得与失分析如下:
通过本课时对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及掌握整数混合运算规律推广到小数混合运算当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大多数同学掌握了计算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在简便算法的运用上不灵活。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但一些学生面对多样的计算方法,往往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整理、比较,沟通各种计算方法的联系,凸显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是简洁、方便还是自己习惯?为什么会放弃原来的方法而认同新的方法?为什么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方法独特在哪里?在反思的过程中,将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文本教学”――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科书等,而是一种“体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 “自己的课堂”。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本次赛课需要该进的地方:
1、每次上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平时的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性。
3、教师要静下心来,用自己的静去感染学生的静,让学生静下心来做题。
提高口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总之,每次赛课对我们都是一种促动,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