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的眼光理性地看待世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用经济学的眼光理性地看待世界
编者按: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曾说过:“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财富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它是人类学的一部分。”本期北大职业规划课程的讲者王会民先生正是用他的经历和思想为我们传递了关于经济学这样的讯息。很难想象,学计算机的人将自己的事业还有处事之道与经济学联系在了一起,并从中找到了解读社会、生活规则的方法。而更让人意外的,是随后听课同学们的感想,一字一句更是闪烁着“专业与职业不只是技术,更是艺术”的光辉。正是这样的光辉印证了另一位经济学大师约翰#8226;梅纳德说过的话“能够理解经济学规律并懂得应用的人,一定是具有种种才能结合的人,不止是了解数学、哲学、历史的人。”br br 引言br br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大学生们不能再一味地只关心技术了,我们同学学计算机也不能只顾对着电脑屏幕,埋头在编程、符号、数据中。在中国这个讲究传统礼仪的国度中成长的大学生,多了解一点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未来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作者结合自己大学毕业以后的成长经历,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一些解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大家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启发同学们多做一些关于职业、生活的思考。br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侧重于与物质资源,而不是精神层面问题处理方式的研究。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的是让大家在与他人(包括朋友与合作伙伴)打交道时,能够慢慢适应或是习惯于不以道德的观点而是以互利的角度去预测、判断对方的立场和可能做出的反应。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理性地看待世界”。br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长远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最终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走向,但对于具体的交易行为,当时的供求关系面对价格的影响会更直接。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经济学理论可能比马克思经济学更有益于我们解释和应对个人面临的经济问题。br br 预备概念br br 在开始介绍经济学的原理之前,首先介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三个层面以及马斯洛的需用层次理论。br 需要(NEEDS)是缺少某种东西的感觉,如饥渴、劳累、孤独等。br 要求(WANTS)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特定形式或途径,如渴了可以喝水,可乐、汤等。br 需求(DEMANDS)是有购买力支撑的要求。 br 请注意,以上三个层面中的需要是人类通行的本能要求,而要求则会因文化环境与个人消费习惯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要求还会特别地受到年龄与生活圈子的影响。当然无论个人有什么样的要求与欲望,满足与否最终要受到购买力的限制,商家会比任何人都关注这一点。有购买能力的人群才能构成目标市场。br 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商家的目的永远都是刺激消费对象关注和识别个人的需要,引导客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维持和扩大对商家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商家应当主要关注那些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的要求,因为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这些消费者。 br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在组织激励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需求是从低到高依次发生,低层的需求满足后,高层的更为强烈。这五种需求分别如下所示。br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的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先尽力满足这类需求。br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br ●社会归属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等的社交需求。br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br ●自我实现需求:其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br br 经济学的假设br br 经济学的假设之一:人是利已的。即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目的只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然这种需求不仅限于物质利益,而是包括了马斯洛理论所提及的各种需求。无数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在利已动机的刺激下使经济活动的结果趋向于最有效。这个现象被亚当·斯密解释为“看不见的手”在促使社会福利的改进。br 经济学的假设之二: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是理性的。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应当是为了满足利已的目的,而不会选择从事不利于自己的决策。在作者看来,这个假设指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为了达到利已的目的,而不是去关注过程。实际上大多时候人往往是不够理性,或是说不理智的,女性的消费者更是如此。br br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介绍br br 说明:br 1.1. 以下关于经济学原理的资料来源是:《经济学原理》 (上、下册),作者曼昆(美),三联书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