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整理】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第六形成小组)
调
查
报
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信息科学技术(师范)02班
组员:马嘉 宁亚敏 濮传奇 朱碧芳 朱彩虹 沙正强 张霞 李萍善 刘彤彤
目录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特点?
三、组织单位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地点
六、调查时间.
七、人员安排
八、调查结果
九、解决方法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突出。
二.调查的特点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
缺乏法律保护: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部法律,但这部法律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而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由于没有制订农村养老的相关行政法规,我国虽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依然得不到保障。遇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农村干部也只是上门做做思想工作,期望那些子女能够良心发现,而不会采取强制行为。
尽孝意识薄弱。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早在2500年前,《礼记?礼运》中就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养老保险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父母尽孝往往被一些人放在最次要的位置。现代人对父母尽孝、赡养父母的观念相当淡薄,有的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包袱,厌恶、不赡养、打骂、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主要靠子女赡养,生活状况好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素质与经济条件。
三.组织单位
毛泽东概论形成第六组
四.调查对象
学校周边的人群
五.调查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
六.调查时间
3月末至四月初
七.调查人员安排:
文件的修改与制作:马嘉,朱彩虹
文件的查看与建议:宁亚敏 濮传奇 朱碧芳
主题演讲: 沙正强
文件的搜索:张霞 李萍善 刘彤彤
八.调查结果
我国养老现存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供养水平低
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统治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剩余产品很少。把孩子抚养长大成为劳动力而成家立业,是普通农民最大的“积累”。当他们进入老年后,自然就要从这种“积累”中提取养老支出,子女家庭供养老人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调查发现,73位老人是靠家庭经济供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总人数的51.4%。但是这种供养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是给点粮食和年节物资,很少给现金。相对于现阶段城镇人均每月220元左右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是较低的。
(二)生活照料不够
老年人的生活料理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身体机能自然老化,加上年轻时候艰苦工作,往往积累了很多疾患。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老人们面临各种疾病的侵袭。调查中85.2%的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些病,普遍是患有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农村老年人大多吃苦耐劳,日常生活一般不用子女照顾,主要是生病时希望有人照顾。可是老人们的这种最低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他们生病时普遍得不到应有的照料。所以很多老年人害怕生病,一旦生病希望自己能早点死去,甚至有不少自寻短见以求解脱的。
(三)家庭赡养矛盾重重
现阶段的老人,大都有两个以上子女,多种原因导致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有些子女法律意识淡薄,如出嫁的子女不赡养、父母再婚不赡养、不继承遣产不赡养等。还有一些子女因为贫困,无能力或不愿赡养,或子女贫富不均,穷的推给富的,富裕的又要求共同赡养,否则也拒绝赡养。还有由于老人偏爱导致赡养纠纷。一是分家不公平,拒不赡养;二是不照料晚辈不赡养;三是老人帮谁料理家务、干农活,谁赡养。
(四)农村老人生活艰辛
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比平均水平还低,他们仍然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称油盐的日子。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老人要耕种自己的、儿女的、孙子的土地,还要负担对孙子的教育和抚养重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可奈何。人老了,各种疾病相继出现,农村老人收入不高,药费又贵,一旦生病,往往就是“土单方、引子水”或与病魔“赖”,极个别老人更是听天由命,苦熬残年。
解决农村家庭养老之忧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建议健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