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精选·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针对训练1:(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参考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选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备选题] (2011年山西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答案】 (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针对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於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两则材料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