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来自草原的歌》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来自草原的歌》教学设计
作者: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明园学校? 白珊
一、教学设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单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辽阔、悠扬,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六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进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课堂表现力不如低段的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该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强、对教材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真实。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发与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地用歌声抒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表现自我。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绪情感
2.通过演唱、聆听、舞蹈等环节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进而喜欢蒙古族音乐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直观教学法、渗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
二、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复习律动新课学习
1.情境模拟,自然导人
教师讲解并模拟蒙古族的祝酒场面,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人文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现场气氛是次要的,而学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环节时没有采用视频观看,而采用的是教师的范唱和动作模拟。
教师由“祝酒场面”的表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师:蒙古族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离不开马,“骏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宝。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第二大宝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对,是大草原。
揭示课题《来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赏,由表及里
复听作品,体会音画美。
①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视频。②在学生被视频陶醉之时,和乐哼唱,并画出旋律线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预设学生回答: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师小结: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节奏工整,结构长,情绪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再听作品,用情抒发美。
①出示课件,介绍德德玛,感受她对家乡及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之情。②表现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师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赏,择机释情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着至高无上、快乐、纯洁。这个人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腾格尔。这首具有浓郁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创作和演唱的。那么我们来聆听感受这个“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
欣赏歌曲,引出问题:①捕捉表情:陶醉而
12下一页
投人。②体会情绪:悠长并深情。③对比风格:激情对粗犷.④归纳主体:热爱并赞美。
演绎歌曲,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高潮部分的学唱,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人情人境,情到深处,放飞心灵,宣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绎。
4.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教师讲解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定义及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课的两首蒙古族歌曲在创作上哪首采用了“长调”风格,哪首采用了“短调”风格。
聆听长调,师生交流。
师:“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赏的两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创
作上虽然都采用了“长调”风格,但是它们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长调”。诗人席慕容曾亲临大草原现场聆听了“长调”。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你在大草原上听到长调的歌声,风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动,马能掉下眼泪,女人能停止挤奶,男人能拉住组绳。”可见长调带给人们的视听震撼有多么强烈。
结合实际,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①2006年,国家正式将这种包括长调在内的“原生态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说明国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崭新而深刻的认识。借助媒体展示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