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docx

发布:2019-07-02约1.7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 英文 Dialectics of Nature 课程编号学分 1 学时 18 开课学院 人文学院 开课学期 [√] 春季 [√] 秋季 课程分类 [√]理论 [ ]实(验)践 课程类别 [ ] 博士 [√] 学硕 [√]专硕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适用专业 全校 教学方式 [√]讲授[ ]实验[ ]上机[ ]讨论[ ]其他: 考核方式说明 考试 参考书目或资料 《自然辩证法纲要》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或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100汉字以内) “自然辩证法”是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和方法论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1:[ ]表示多选;注2:考核方式分考试/考查,要求基础课、专业课必须采取考试方式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学习,自觉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献身科学的精神,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思想和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哲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哲学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三、教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1 绪论及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重点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自然观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演化,重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讲授 2 科学技术观 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特征,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及发展模式。 讲授 3 科学技术方法论 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重点理解选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意义。 讲授 4 科学技术社会论 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以及诸多社会因素对这种作用的影响。 讲授 5 创新型国家建设 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 讲授 6 考试 课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