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器后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的解决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气化器后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的解决方案
气化器后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的解决方案
2010年12月31日
气化器后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的解决方案
(深圳市贝斯特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 林可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运行,发现气化器后续管道中的气态液化石油气经常存在带液问题,管道、设备排污时经常排出棕黑色的黏稠状物质。这些现象直接导致高压器、管道及混气机混气喷嘴处积液、堵塞,造成调压器以及混气机失灵甚至损坏,以致无法进行正常混气生产,严重威胁着市区用气高峰时燃气供应。
依据气化器技术操作说明,采用蒸汽加热时,为保证液化石油气充分气化,要控制气化器内的温度为50~70OC,如温度过低,会影响气化器内液化石油气充分气化,使气化器气化能力下降;温度过高,会使液化石油气中的C5及以上的重组分随轻组分(C3、C4等)一起气化。由于是液化石油气强制气化,气态液化石油气导出后,后续管道或系统温度稍有降低(温度差为5~8℃),气态重组分就会重新冷凝成液态,即出现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现象。
我公司经过初步分析认为:造成气化器后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的主要原因是气化器控制温度过高,使液态液化石油气中的C5,以上重组分、杂质与轻组分一起气化,进人后续管道;其次是气化器后续管道保温不力,致使气化器后续管道降温较快,气态液化石油气中的C5,以上重组分、杂质等因温度降低而析出形成黏稠状凝析物。关于黏稠状凝析物,我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认是液化石油气中C5,以上重组分及杂质在高温、强制气化条件下的产物。
通过对国产和进口液化石油气组分比较可以得知,我公司目前使用的国产液化石油气成分多元,杂质较多,C5以上的重组分质量分数平均达到4.5%左右,而进口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只有丙烷和丁烷,基本不含其他杂质。我公司分析认为,气化器是国内燃气设备制造企业生产,其技术参数及相关配置是按照国产液化石油气组成要求确定的,理论上按技术说明操作不应该产生后续管道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情况,出现此种情况应该是由于温度控制参数选择有误或者是后续管道或系统保温效果不理想而造成的。
2 解决措施
由于该混气站主要功能是为我公司用气高峰时提供调峰气源,因此平时生产任务不是很紧急,这就为我公司技术人员分析、调整操作参数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对现场实际操作参数的试验、追踪、分析,我们认为:虽然操作技术说明上要求控制气化器内温度为50~70℃,但是这只是理论值,针对我公司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成分应采用何种温度范围进行控制,需要更加精确的温度范围。为此我公司将温度控制参数分成4组(50~55℃、56~60℃、6l~65℃、66~70℃)进行对比试验运行,同时气化器后续管道进行了保温处理,并持续临测温降,最后保证气化器出口与混气机进口温差不超过1℃。
这样经过4个月的试验,我们发现气化器在56~60℃范围内运行气化效果最佳,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当初的分析判断,即必须进行温度控制,防止温度过高。虽然降低操作温度会使气化器的生产效率下降,但是可以使液化石油气中的C5,以上重组分、杂质等无法与轻组分一起气化(达不到其强制气化温度),C5以上重组分、杂质等大多沉积于气化器底部,伴随排残操作统一排放处理。气化器后续管道(设备)保温效果明显,始终保证管道(设备)内的液化石油气保持气体状态。通过以上措施使得气化效果明显改善,即使在冬季操作条件下也没有出现带液现象,调压器、混气机等后续设备运行状况良好,从而保证了混气生产的稳定、正常。
3 经验总结
① 对气化器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对气化器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是消除气态液化石油气带液的关键。我公司选用的气化器采用饱和蒸汽加热,气化器本身没有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整个换热过程需要操作人员完全手动调节蒸汽阀门的开度。由于热网供应的蒸汽压力、温度有波动,为保证气化器操作温度的相对稳定,操作人员必须经常到换热间频繁手动调节蒸汽阀门的开度。这样既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无法精确保证操作温度的稳定,特别是在混气生产高峰时段,人工调节的滞后性严重影响混气生产的正常进行。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对其中一台气化器进行了试验性技术改造,在气化器蒸汽进口管道上加装了一套电动调节执行器。其工作原理为:利用气化器自身的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反馈到温度PID调节器和混气远程控制系统中,设定控制温度值为58℃,温度报警上下限分别为60℃和56℃.使电动执行器通过温度反馈信号自行调节进入气化器的蒸汽量,来自动跟踪、控制与调节气化器的操作温度。通过这一技术改造,使气化器操作温度得到有效稳定控制,经过反复检测统计,电动调节执行器动作灵敏、调节可靠,控制温度偏差为±1℃,完全满足生产操作要求,确保了混气生产的稳定可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