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商务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长沙商务改革开放30年历程
长沙市商务局
改革开放30年是长沙商务工作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30年来,长沙市商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以引大引强引优为重点,切实更新发展观念,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长沙的招商引资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 1993年长沙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招商局,强力招商,招商引资迅速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再一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至2007年底,长沙市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近2873个,实际到位外资102.64亿美元。目前,长沙已成为中部地区外资强势流入的洼地,产业集聚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1、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长沙的招商引资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后迅速发展。1982年1月,长沙出现了第一家“三资企业”,即由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与泰国联胜有限公司及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三方合资兴办“粤湘强丰有限公司”。1984年10月,由长沙市批准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湖南安沙尼纶拉链有限公司诞生了,从此长沙的“三资企业”不断涌现出来。长沙招商引资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发展壮大。特别是近五年来,长沙招商引资突飞猛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最快的时期。2003-2007年五年间,长沙实际利用外资从5.02亿美元增长到15.04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近年来,长沙招商引资在全省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03年全市利用外资约占到全省利用外资总量的1/3,2007提升到1/2左右,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从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对比来看,近年来长沙利用外资工作排名不断前移,比较优势日益凸显。按商务部的统计口径,长沙实际利用外资曾一度名列中部各省会城市之首。目前,全市利用外资在总量上仅次于武汉,位列中部第二;年均增幅在40%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较强的发展后劲。
2、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提升。1979年后,长沙的制鞋、电子等行业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之后逐渐扩展到机械、食品、纺织等行业。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兴起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高潮。长沙被列为内陆开放城市,湖南省下放了外资企业限额3000万美元审核权、经贸出国审核权等27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外商投资热点逐渐由沿海向内陆转移,长沙市委、市政府把 “外向开拓”列为长沙发展的战略之一,在加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长沙市的招商引资工作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招商引资中,针对长沙的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积极推进产业招商,紧紧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产业开展特色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尽可能地引进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落户相关的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群。电子信息领域,引进了LG飞利浦、韩国HEG玻壳项目等企业,进一步延伸了以曙光LG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家电制造方面,引进了伊莱克斯,通过促成其收购中意股份,成功实现了跨国公司本土化;汽车制造领域,引进了三湘美的、北汽福田、德国博世等战略投资项目,加上原有的三一重工高档客车、长丰猎豹越野车项目,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金融服务领域,以吸引汇丰银行进驻和外资财务公司、金融信托项目注资为先导,金融服务业利用外资开始实现新的突破,招商引资助推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日益明显。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注重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瞄准世界500强及行业排名靠前的跨国公司、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强力招商。2003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25个,2004年达到40个,2005年达53个,2006年跃升至84家,2007年为68家。通过努力,我市先后引进了8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长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其中有直接投资的达到26家,国内上市公司中有50余家在长兴办投资实体。引进了诺基亚、博世、百事可乐、NEC、三井、米塔尔、和记黄埔一大批战略投资者。
3、招商方式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实体经营的总体思路,积极创新招商方式。针对招商引资重点区域,我市近年来组织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要活动。除重点组团参加了省政府举办的“欧洽周”、“港洽周”、“湘洽会”、“湘商大会”等活动外,还先后在丹麦、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举办各类大规模的招商及经贸活动,所到之处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长沙及国内其他城市举办或承办了“湘洽会”、首届“中部博览会”、“牵手南宁——长沙周”、“湘台经贸合作交流会”、第四届“珠洽会及市长论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仅2007年我市的主要商务活动就有:参加第二届“中部博览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