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岭晋宁期的两条蛇绿岩带及其对秦岭—大别构造演化的制约.pdf

发布:2017-08-16约4.57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卷 第 期 7 4 4 2 0 0 0 年 1 1 月 秦岭晋宁期的两条蛇绿岩带及其对秦岭— 大别构造演化的制约 张传林1) 董永观1) 杨志华2 )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 1 210016 2 710054 内容提要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秦岭造山带中蛇绿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 践,对秦岭南北两条蛇绿岩形成时代、构造背景以及它们对秦岭—大别山构造演化的制约提出以下 认识: 北秦岭构造带不存在显生宙的蛇绿岩套。分布于北秦岭商丹构造带的松树沟蛇绿岩是秦 ! 岭造山带中保存最完整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不晚于1000 Ma,就位于980 Ma。分布于二郎坪群、丹凤 群中的超镁铁岩及镁铁质岩可能不属于典型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不晚于800 Ma,它们与分布同一构 造带的含早古生代化石的沉积岩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分布于南秦岭勉略构造带的蛇绿岩是此 区中—新元古代洋盆发育的记录,该洋盆关闭于晋宁期; 秦岭显生宙的放射虫硅质岩是产于陆壳 # 基底上的硅质岩,它们不能作为洋壳发育的证据; 秦岭自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属于板块构 $ 造体制演化阶段,秦岭显生宙的沉积盆地是发育在陆壳基底上的海盆,而不是以洋壳为基底的大洋 盆地,陆内A 型俯冲造山作用使沉积海盆在三叠纪末期全面消失。这些认识对解释分布于大别山 —东秦岭造山带中的榴辉岩的形成及折返时间与机制提出疑问。 关键词 秦岭 蛇绿岩 构造演化 晋宁期造山事件 秦岭造山带位于由大别山—秦岭—昆仑等诸山系组成的中央造山带(殷鸿福等, )的 1998 中段。由于它复杂的地质结构、演化历史以及它对认识亚洲大陆构造演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使其成为我国研究最深入的造山带(杨志华, )。自大别山地区发现含柯石英榴辉岩( 1997 Wang et aI . , )及含金刚石榴辉岩( , )以来,秦岭—大别造山带成为国际地质学界瞩 1989 Xu et aI . 1992 目的焦点。在大别山地区,对榴辉岩的形成构造背景提出了多种解释(徐树桐等, ; 1992 Okay et aI . , ; , ; , ; , ;)。由于在大别山 1993 Marumaya et aI . 1993 BradIey et aI . 1995 Ames et aI . 1993 地区出露的地层以前寒武系为主,因此大多数构造模式是建立在同位素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上 的。不论地质学家们对榴辉岩的折返机制存在怎样的分歧,但均认为在三叠纪扬子板块向华 北板块之下俯冲至上地幔,达到榴辉岩相变质,并于220 ~ 240 Ma 期间快速折返。由于所有的 构造模式均建立在晚古生代扬子与华北之间以洋盆相隔的前提之上的,且在大别迄今没有发 现晚古生代的蛇绿岩,因此在秦岭寻找晚古生代的洋壳岩石圈残片就显得尤为重要。南秦岭 勉略带蛇绿岩的发现(张国伟等, )以及相应的研究工作(张国伟等, ;赖少聪, ;赖 1995 1996 1997 少聪等, ;李曙光等, ;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