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及出土文物所见河北与丝绸之路的文明互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古及出土文物所见河北与丝绸之路的文明互动
摘要:作者通过对敦煌莫高窟61窟壁画、赞皇李希宗墓出土拜占庭金币、“昭武九姓”在河北地区留下的遗迹及黄骅海丰港考古发现的考察,揭示了河北与丝绸之路之间的文明互动关系。
关键词:出土文物;丝绸之路;河北地区;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01-0028-04
一、序论
?z绸之路这条贯通中西、文明交流的动脉,承载了自张骞“凿通”西域开始或是之前,[1]中国,这个亚欧大陆东部的强盛帝国与西亚乃至欧洲的文化、经济、生活的双向互动。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丝绸之路与丝路文明的历史、考古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入,不过,河北地区在丝绸之路这个大话题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诚然,河北地区并不处于人们所认知的丝绸之路的中心干线上,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生产力发达的河北也可以说处于丝绸之路的东北向延长线上。[2]
笔者在能力范围内,将仅从考古过程中出土的器物入手,从其历史渊源的角度来探索其中所包含的河北元素,以及河北地区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二、敦煌莫高窟61窟壁画中的正定
我们先放眼于河北地域之外,在神秘的戈壁荒原上,也留下了河北的印迹。这突出地表现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中――西壁的巨幅山水人物图――五台山图(图1)。[3]
五台山图中描绘有寺院、庐庵、兰若、凉亭、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人、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其中,清晰可辨的榜题按195条计,其中灵异瑞相46条,寺庵兰若85条,宝塔15条,地名32条,巡礼送供者12条,其他5条。[4]从布局来看,全图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各种菩萨赴会和诸天、罗汉、天龙等灵瑞形象,中部是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一些著名寺院,下部是由镇州经永昌县、阜平县到五台山的道路,规模宏大,构思精密,内容丰富,布局适当,反映出古人对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与佛教艺术的美轮美奂。河北道镇州(今正定)在五台山图下部最北边,图上绘城一座,版筑城墙,图中共画三座城楼,缺北面城楼。三座城楼均为单层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城门外掘有护城河。城内依稀可见单檐歇山顶、纵深三间的建筑一座,榜题:“河北道镇州。” 如今正定府城与壁画中类似,南面存长乐门,东面存迎旭门,北面存永安门,西面存镇远门。城中大小佛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八大寺,四宝塔”(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图2)。[5]是我国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的丰富资源与实物宝库。
考究镇州的历史沿革:据时代与莫高窟61窟壁画绘成时间大致相近的《旧唐书? 地理志》记载:“镇州秦东垣县。汉高改名真定,置恒山郡,又为真定国。历代为常山郡。治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乐垒美之,遂移郡治于安乐城,今州城是也。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改为镇州,治所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6]辖境相当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及井陉、行唐、正定、阜平、栾城、平山、灵寿、藁城等地。遥想一千多年前,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就出现了河北镇州的城市形象,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丝路上的人们在当时已经知道并能够描摹出镇州的繁华景象,足以从丝路影响范围的层面上说明河北――这个处于丝绸之路延长线上的地区,在丝路文明中占据不可小视的地位。
三、赞皇李希宗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
不仅在河北地境之外,就是境内也存在一些出土器物充分彰显了河北这片广袤土地与丝绸之路的联系。1975-1976年在河北省赞皇县发掘的东魏上党太守李希宗夫妇的墓中,出土了三枚拜占庭金币(图3)。[7]这三枚金币同样显示出了丝绸之路这条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交流东西的大动脉,对于河北的深远影响。
下面笔者对这三枚金币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分析其对于河北与丝绸之路文明关系的历史意义。
这三枚圆形金币均有剪边现象。按铸造年代排序,第一枚为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408-450年)的金币“索里得”。正面铸有狄奥多西斯二世的半身像,头像五官轮廓清晰,头戴冠冕状头盔,头盔顶部装饰有缨络翎羽,上半身装备有铠甲,铠甲上披有战袍,右手持一长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头像上方铸有17个字母,从左至右为:“DNTHEODOSIVSPFAVG”夏鼐先生认为这里是拉丁文,有些是省略字。全文应为“D(ominus)N(oster),Theodosius,P(ius)F(elix)AVG(ustus)意为“我们的主上,狄奥多西斯,虔敬的幸福的至尊”。[8]背面铸有胜利女神像,作侧身前进姿态。右手持十字架,头部与十字架之前有八道光芒的星一颗,神像脚下有横线一道,横线下有一组由五个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