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毒性肝炎and肝硬化讲解材料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4约5.13千字共1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按病因分:肝炎后、酒精性、胆汁性、坏死后性、 心源性、其他(Wilson’s病、血吸虫性、隐源性) 按形态分:小结节、大结节、混合型、 不全分割型。 国内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 淤血性、寄生虫性等。 门脉性最常见,其次为坏死后性。 肝硬变分类 门脉性肝硬变 (portal cirrhosis) 病因及发生机理: 1.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 2.慢性酒精中毒 乙醛 3.毒物中毒:砷、四氯化碳、黄磷 4.营养缺乏:胆碱、蛋氨酸。 假小叶形成:产生于三种病理过程 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后残存的肝细胞排列、分布不规则 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样排列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肝贮脂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或网状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融合形成胶原纤维,后者又称为“无细胞硬化” 发病机制 发生机制 肉眼: 早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大,质地较硬。 晚期:肝缩小,质硬,表面,布满大小比较一致的小结节(直径约0.15-0.5cm,不超过1cm), 切面,与表面对应的圆形或类圆形岛屿状结节,周围有薄层纤维间隔,宽窄较一致。 病理变化 镜下: 1. 假小叶形成 ①肝细胞索紊乱; ②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再生; ③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多个; ④有时包绕有汇管区 假小叶(Pseudolobule):正常肝小叶结构破 坏,广泛增生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小叶,形成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肝细胞团。 细胞索紊乱,变性坏死 中央静脉缺如 中央静脉偏位 再生肝细胞 2.假小叶周围病变: ①纤维组织增生,宽窄较一致; ②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③小胆管淤胆、增生、假胆管形成. 纤维间隔宽窄较一致 门脉性肝硬化(Azan-Mallory染色) 小胆管增生 小胆管增生,假胆管形成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 (1)脾肿大 (2)腹水 (3)侧支循环形成 (4)胃肠淤血 2.肝功能不全 ?可以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的因素: 肝前性:门静脉的狭窄、血栓形成等 肝内性:肝硬化、血吸虫病等 肝后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一)门脉高压症 形成原因: 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肝窦闭塞/窦周纤维化,门V回流受阻(窦性阻塞) ②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窦后性阻塞) ③ 肝动脉小分支和门静脉小分支之间形成吻合 门脉高压( 窦前阻塞)。 肝内血管异常吻合模式图 (黄色代表异常吻合支) 临床表现 1.慢性瘀血性脾大 比例:70%--85% 肉眼观:脾大,一般500g以下 镜下:脾窦扩张,窦内皮增生,脾小体萎 缩,红髓内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贫血、出血 等脾亢症状。 2、腹水:淡黄色的透明漏出液 ①门静脉压力 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血管通透性 水、电解质及血浆蛋白漏入腹腔 ② 肝硬化 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 低蛋白血症 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 肝脏灭活激素能力下降 血醛固酮和ADH升高 水钠潴留 腹水形成。 间叶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 小胆管增生 急性黄疸 急性 普通型 急性无黄疸 慢性:轻、中、重 肝炎 急性重型 重型 亚急性重型 临床病理类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见,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无黄疸型多见,主为乙肝及丙肝;黄疸型多为甲、丁、戊型,病变稍重,病程较短。 两型病变基本相同。 病 变 ① 光镜: a 肝细胞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b 肝细胞坏死:点灶状,嗜酸性小体 c 炎细胞浸润:汇管区、肝小叶内 d 肝细胞索网状纤维支架完整→肝细 胞再生→可恢复原结构功能 ② 肉眼:体积↑、质软、表面光滑 病变特点: 广泛水变性,点状坏死 淤胆 临床病理联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