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必修一名词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岳麓必修一名词解释
1,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
2,内外服制度: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3,分封制:是奴隶社会(西周)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4,宗法制: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二来,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同支的嫡长子、嫡长孙称为大宗,次子、庶子被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从而形成庞大的宗族网。
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天子是全国的大宗,通过分封的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通过分封的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夫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宗法制的推行一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另一方面,使我国古代形成了“尊祖、敬宗”的观念,影响深远。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称为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地主为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权力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三大要素:(1)形成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形成一套中央行政制度;(3)建立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体现的是专权,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的分权,通过分权实现专权。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约计两千多年。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给当时的社会和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在当时:(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造成了不可根本解决的阶级矛盾;对后世而言,(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但是,到了明清之际,随着君主的权力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达到了顶峰。它给社会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消极作用:(1)经济上,进一步促进了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成为了近代科技的落后的根源,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社会;(2)政治上,政治腐败,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农民起义不断;(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抑和僵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严重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