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临床价值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收诊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2例作为观察A组,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日-2013年1月1日收诊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0例作为观察B组,选取同期普通子宫肌瘤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2年,分析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A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上皮样平滑肌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非典型性平滑肌瘤、恶性潜能未确定平滑肌瘤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脂肪性平滑肌瘤、非典型性平滑肌瘤、恶性潜能未确定平滑肌瘤发生率与观察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是良性病变,对于恶性潜能一时无法确定的平滑肌瘤病理诊断需要深思熟虑,以免过度治疗。
【关键词】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临床价值
子宫平滑肌肌瘤是常见良性肿瘤的一种,而特殊类型的平滑肌肿瘤是独特的形态以及生长方式,比较少见[1]。在临床工作中常会使医师较为难以判断,有时甚至会过度治疗。本研究对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医师对病理诊断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收诊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2例作为观察A组,年龄在22-60岁,平均年龄(40.8±6.2)岁;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日-2013年1月1日收诊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0例作为观察B组,年龄在22-61岁,平均年龄(40.9±6.2)岁;选取同期普通子宫肌瘤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在22-60岁,平均年龄(40.6±6.2)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A组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1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单纯摘除术19例,子宫全切术48例;镜下组织学检查:上皮样平滑肌瘤1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1例,非典型平滑肌瘤1例,细胞无异型;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79例,其中肌瘤细胞无异型70例,包括核分裂象≤2/10倍的高倍镜视野(10 HFP)64例,核分裂象3-4/10 HFP 15例;剩余9例患者则是平滑肌瘤细胞出现轻度异型,核分裂象在0-4/10 HFP。B组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29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单纯摘除术12例,子宫全切术39例;随访1-2年复发子宫肌瘤6例,上皮样平滑肌瘤2例,进行门诊观察,静脉内平滑肌瘤4例,采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治疗。C组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33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单纯摘除术17例,子宫全切术35例;门诊观察6例,复发8例。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组织学类型(包括上皮样平滑肌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脂肪性平滑肌瘤、非典型性平滑肌瘤、恶性潜能未确定平滑肌瘤)及复发情况。组织学类型诊断标准:①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组织学呈典型良性平滑肌瘤,向着脉管内生长子宫肌瘤,静脉、淋巴管均易受累,所以也可以叫脉管内平滑肌瘤,肌间肌瘤边缘,或者黏膜下的肌瘤蒂根部附着有扩张脉管,肌瘤则类似栓子样子的突入脉管内,在宽韧带处可以看到结节,卵巢静脉,或者宫旁则可以看到条索状的肿块,静脉切断,将肿瘤拉出,外观则呈现紫褐色,或者灰白色,质地软、海绵状、橡皮样、或者硬。②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体积比较小,大多数直径5cm,奇异性细胞是呈灶性分布,鉴别较为困难。③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细胞无异型,或者是个别细胞出现异型,在光镜下很容易辨认。④上皮样平滑肌瘤:是一种很罕见的子宫肌瘤,瘤细胞已经失去棱形,从而呈多角形,或者圆形,排列成群,或者是呈条索状,类似于上皮细胞,大多数为良性肿瘤。⑤脂肪性平滑肌瘤:大多数发生在绝经期肥胖的女性,多数伴有脂肪肝,组织学呈典型良性。⑥恶性潜能未确定平滑肌瘤:是指采取通常应用诊断标准,无法可靠的判断良性、恶性子宫平滑肌瘤。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A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上皮样平滑肌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非典型性平滑肌瘤、恶性潜能未确定平滑肌瘤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脂肪性平滑肌瘤、非典型性平滑肌瘤、恶性潜能未确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