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关于经方的临床应用—张再良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方临床应用讲座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再良 《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材,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为数十卷。”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汤液经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外感天行病方》:“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物。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今亦录而识之。” 三三六九法(框架、位置) 以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阶段与层次 以寒热虚实把握证候的病性与病势 图1 六经框架方药位置 1麻黄汤(温散) 2桂枝汤(调和营卫) 3越婢汤(凉散) 4理中汤(温补) 5柴胡汤(扶正达邪) 6白虎汤(寒泻);承气汤(苦泄) 7四逆汤(回阳救逆) 8乌梅丸(寒热虚实兼顾) 9黄连阿胶汤(养阴清热) 六经的阶段和层次,初、中、晚和上、中、下,三三得到九大块的内容。 左寒右热,上实下虚,先表后里。其实六经这个框架里也是能够容纳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内容的。 若要讲常用的治法,诸如辛温、甘温、辛热、苦温、辛凉、苦寒、甘寒、咸寒、辛苦等等,也都能够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而且都有相对应的方药。 伤寒六经病证的传变,过去有祝味菊的五段说,通俗易懂,也符合临证实际,比一般的初、中、晚三期更加细化些。 《内经》的一日一经说,在《伤寒论》原文中仍然留有痕迹,以后对传经的认识趋繁,循经传、越经传、直中、两感等等,也是因为临证时变化太多,规律性的东西实在难以捉摸,这就暴露了循经传变的缺陷,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规范那么多不同的疾病,当然就有问题。 1/ 麻黄汤向桂枝汤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2/ 桂枝汤向银翘散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栝蒌桂枝汤; 3/ 表里同病阳虚湿滞,或温散或温通,可以考虑用桂枝人参汤、五苓散(或藿香正气散); 4/ 太阳向少阳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柴胡桂枝汤(或三仁汤); 5/ 表邪未尽而里热或里实已现,可以考虑用葛根汤、白虎加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或藿朴夏苓汤); 6/ 少阳证偏湿滞,可以考虑用(柴平汤); 7/ 少阳的清法合阳明的攻下,有别于阳明的寒下,可以考虑用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 8/ 太阴虚寒原则上可以早用少阴温药,太阴在少阴的包容之中,可以考虑用附子理中汤: 9/ 寒热往来厥热胜复正气已经有所不支,可以考虑用麻黄升麻汤; 10/ 阳明的热结,少阴的阴亏(或阳明的里结,少阴的寒甚),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或大黄附子汤); 11/ 厥热胜复偏于寒胜,可以考虑用白通加猪胆汁汤; 12/ 厥热胜复偏于热胜,可以考虑用炙甘草汤(复脉汤)。 就《伤寒论》而言,仲景将外感热病发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六经病证加以框定,每一病证均有其主症、主脉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此乃六经病证之常,是对外感热病最简略的概括。 临床实际中往往是典型表现少,而不典型者多见。因此对仲景所提出的六经病证,应当从典型和不典型二个方面加以理解,《伤寒论》的六经并非是对所有外感热病的机械框定,而只是提供一种临床思维的模式、辨证的框架。 表寒(太阳寒): 麻黄汤(寒束表卫,辛温发汗) 麻黄加术汤(寒湿遏表,温散寒湿)九味羌活汤 参苏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人参败毒饮 杏苏饮(凉燥犯表,润燥解表) 麻附细辛汤(阳虚受邪,温经助阳散邪) 表热(太阳热): 越婢汤、麻杏甘石汤 新加香薷饮(暑热寒闭,清暑透表) 银翘散(风热袭表,疏风解表) 桑杏汤(温燥侵表,润燥疏表) 葱白七味饮(血虚感冒,养血解表) 加减葳蕤汤(阴虚冒风,滋阴解表) 中焦虚寒(太阴寒): 理中汤(中焦虚寒,健脾温中) 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 苓桂术甘汤(脾虚水停,健脾利水) 桂枝人参汤(里虚寒兼表,温中补虚解表) 四逆辈 表里同病(合并病): 葛根汤(表寒邪陷,解表和里) 大青龙汤(表寒里热,解表清里) 小青龙汤(表寒内饮,散寒化饮) 五苓散(气滞水停,通阳化气行水) 藿香正气散(寒湿着表犯里,化湿解表和中) 防风通圣散(表里俱实,解表清热通下) 胸膈肺热(阳明热): 栀子豉汤(热郁胸膈,清宣郁热) 小陷胸汤(痰热结胸,化痰散结泄热) 凉膈散(热灼胸膈,清泄胸膈) 宣白承气汤(肺热腑结,清热泄下) 清燥救肺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