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体距离测量方法.doc

发布:2016-03-27约3.8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体距离测量方法 :了几种常用的天文学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包括近距离以及对远距离的星体测量方法区分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星系的测量方法和最近对于哈勃常数测定的最新进展。:测量距离 天体距离测定是天文学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探究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在内的一些重要天体物理研究领域,都离不开对恒星、星系和星系团距离的尽可能准确测定。为此,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始终为多途径测定各类天体的距离而不懈努力。测定天体的距离可有两条途径,即绝对测定和相对测定。所谓“绝对测定”,是指无需借助其他方法就能直接测定天体的距离,如利用周年视差位移测定恒星的几何距离便是一种最基本的绝对测定方法。而相对测定必须借助对标距天体或标距关系的“绝对定标”才能推算出天体的距离,如利用周光关系测定变星及其寄主星系的距离。 1 恒星距离测定1所示. 恒星的周年视差可由相隔半年的2 次恒星位置的测定计算出来. 由于恒星离太阳很远,周年视差很小,若α用弧度表示, a 用天文单位表示,则r , a ,α三者关系为r = aα.只要测出周年视差,就可以算出恒星距离r ,这种通过测周年视差来求恒星距离的方法叫做周年视差法. 测定周年视差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分别研究几种测周年视差的方法. 1.1 三角视差法 d=1/π (1) 假如我们要测量某恒星,可以先准确记录它此时的位置,半年后,当地球走到轨道的另一端时再测量一次,求得视差,利用上述公式就可算出距离。例如南门二的视差为0178角秒,它到地球的距离d=1/0178pc=1128pc=4119光年。太阳和我们周围最近的恒星间的距离大约为10光年的数量级,这也是银河系中恒星间的平均距离。 图1 恒星距离的测定1.2 分光视差法 E = r^2/10^2 (2) 根据绝对星等的定义,可得              M = - 2. 5lg E = m + 5 - 5lg r (3) 根据视差π(用角秒为单位) 与距离r (用秒差距为单位) 的关系π = 1/r 可得              M = m + 5 + 5lgπ (4)   恒星的绝对星等能够由恒星的谱线强度测得,而视星等测m 又可直接观测到,根据(3) 式就可以求出恒星的周年视差或距离. 分光视差法可以测得100 秒差距以外的天体,但也有一定的范围. 因为拍摄这种方法要得到恒星的光谱,但一般用5 m口径的望远镜,拍摄绝对星等为0 等的恒星,当它距离超过100 千秒差距时,就很难得到他的光谱. 1.3 造父变星视差法(造父视差法) 1912年,美国女天文学家勒维特在研究小哲伦星云的造父星中发现了造父变星的光度与周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周期愈长,光度愈大,这种关系称为周光关系. 周光关系曲线是以绝对星等为纵坐标,以周期为横坐标. 如图2所示为天琴RR型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1952 年,美国威尔逊山和 图2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帕洛玛山天文台巴德结论性地论证了造父变星的2 个次型(星族I型和星族II型) 各有自己的周光关系和零点. 经过众多天文学家的研究,对星族I 型造父变星来说,目前周光关系可采用 MP = - 0. 80 - 1. 74lg P (5) 对于星族II 型造父变星来说,周光关系可为 MP = - 0. 35 - 1. 75lg P (6) 通过观测定出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P ,然后通过周光关系就可以确定它的绝对星等M ,把M 代入(3) 或(4) 式,就可以求出恒星的距离,用上述方法得出的光度视差称为造父变星视差. 由于造父变星视差把分光视差所能测量的范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因此把造父视差称为量天尺. 银河系的大小就是运用造父视差法测定的. 造父视差法能够测定的距离范围是5 百万秒差距. 1.4 哈勃红移法  1929 年,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哈勃发现,河外星系的光谱具有红移,并且红移量平均正比于到星系的距离. 哈勃进一步研究指出,这个规律对所有星系也是正确的,具有普遍性,用公式可表示为: r = Cz/H (7) 其中H为哈勃常数,它的单位为km/ s·百万秒差距,一般取值50 ~70 , c 为光速, Z 为红移量,它的大小为: Z = Δλ/λ (8) λ为原来的波长,Δλ为波长的变化量. 对一个星系来说,不同谱线的红移量为同一个常数. 这样可以将由红移计算出来的河外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v 与星系的距离r 联系起来,那么哈勃定律就为: v = Hr (9) 因为遥远星系的红移量很大,因此在计算退行速度时要用相对论的多普勒公式           v = c[( Z + 1) ^2 – 1]/[( Z + 1) ^2 + 1] (10) 必须强调(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