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右房典型房扑的左房激动特征和心电图特点的开题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右房典型房扑的左房激动特征和心电图特点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受到心房结、心房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房不规则无序地收缩,引起心室收缩不协调,从而导致心功能受损。据报道,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要高于无AF患者。心房颤动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Catheter Ablation,CA)、心脏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已成为AF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会发生典型的右房扑动(Typical Atrial Flutter,TAF)并且多数患者右房扑动均转化为窦性节律。在消融后恢复窦性节律的患者,TAF预后较好。因此,了解消融后TAF的心电图特点及右房扑动转换为窦性节律的机制对消融后的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发生TAF的左房激动特征和心电图特点,探讨右房扑动转换为窦性节律的机制,以提高对消融后TA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共120例。其中,左心耳消融、肺静脉隔离消融、线性消融各占1/3,消融成功率均在95%以上,不选取以心室率控制为主的患者。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3个月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室造影及超声心动图。记录TAF患者发作时左房微波背景和扑动波的激动来源及传导途径。同时,根据TAF患者消融后右房扑动转换为窦性节律的时间、频率、传导途径等要素,结合超声心动图及心室造影结果,分析并探讨右房扑动转换为窦性节律的机制。
3.3 数据处理方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TAF患者心电图特点及右房扑动转换为窦性节律的机制进行描述和探讨。
四、研究预期成果
该研究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发生TAF的左房激动特征和心电图特点进行准确描述,对右房扑动转换为窦性节律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消融后TAF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并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