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3东段工作面采后总结0概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031 工作面
采 后 总 结
编 制 DD 辉
队 长
地质副总
总工程师
总 经 理
二○○八 年 一 月 十八 日
12031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概况:
12031工作面在属12采区3#煤层首采面,下巷标高为+1800m,上巷标高为+1870m;该面东、南止DD井田技术边界,西止12采区回风上山保安煤柱煤柱线,北距12013工作面回风顺槽20m(上水平),工作面平均走向长1529m,倾斜长176m,总面积为256795m2,始采于2005年6月10日,终采于2007年9月20日;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煤层情况:
3#煤层厚0.7—2.4m,平均2.15m,常含一层夹矸(深灰色炭质泥岩),厚0.05—0.4m;煤层倾角15--26°,平均19°;采高2.2m。
3#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板:直接为粉砂质泥岩,局部地段为泥质粉砂岩,平均厚2.5m,粉砂质泥岩水稳性差,易风化冒落;老顶为细砂岩,平均厚3m,坚硬但易风化破碎,抗压强度,裂隙较发育。
底板: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局部地段为浅灰色细砂岩,平均厚7m,易分化破碎;其上常有0.1--0.3m的泥岩,易水软化,水稳性差。
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
至工作面回采结束,共计揭露16条断层(详见12031
工作面损失量计算图);其中落差大于2m的有5条,落差在2m以上的有11条。
其中对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条断层:
(1)、运输顺槽机11点以东2m处揭露的F3断层与面内揭露的F7相交影响较大(268m),该两条断层相交使煤层局部变薄为0.3m,煤层顶底板均被该断层切割,对煤质有一定影响。
(2)、切眼切2#点处揭露的F5断层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也较大(182m),并在断层带发生过两次突出;该断层切割3#煤层顶底板,局部地段使3#煤层变薄为1.0m。
(3)、下回风顺槽17点处揭露F6断层,该断层虽然落差只有0.8m,但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也较大,受该断层影响后,工作面上出口往下20m范围煤层倾角增大(23°),并且顶板十分破碎。
(4)、回风顺槽顺12号点以东74m处揭露的F8断层,影响范围250m,该断层使工作面大面积破顶,造成工作面局部煤层变薄为0.5m。
(5)、回风顺槽顺11号点以东50m处揭露的F9断层,该断层在工作面下出口往上28m处揭露后,一直破顶直至下回风顺槽揭露完,影响范围148m。
(6)、工作面内揭露的F10断层,影响范围208m,使工作面内有长达10m地段受影响为全岩。
(7)、工作面内上出口往下7—16m范围揭露的F16、F15断层,影响范围103m,造成工作面内走向上10m范围为全岩,该两条断层最后合并,并尖灭。
水文地质情况:
1、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断层水,河流等影响,主要受地表水补给,其次主要受老鬃岭煤矿1#煤运输巷积水威胁,回采期间已提前组织在12031下回风顺槽(老鬃岭煤矿1#煤运输巷正下方)进行了两次探放,分别为2005年8月2日--2005年8月20日,共放出净水量518m3;其次为2006年11月15日--2006年12月13日,共放出净水量1680m3;两次共放出净水量2198m3。
2、工作面平均回采47m时采空初次涌水(2004.9.1),水量为8m3/h,至该面回采结束正常涌水量在8--126m3/h;旱季最小为12m3/h,雨季最大为126m3/h。
3、2007年8月8日早班运输顺槽被淹没,低洼处水深有1m,无法观测涌水量大小,估计涌水量不小于Q=250m3/h,其水源主要是本面回风顺槽正上方因采动跨落出现4条大裂隙,长20m,宽5--8m左右,又正值8月份为降雨旺期(月初降雨量达42.3mm),是本次工作面涌水突然增大淹运输顺槽的主要原因,两天后(8月11日)涌水量降至120m3/h;9月30日观测涌水量为73m3/h。
4、工作面采取的排水设施:工作面至第一次出水至2007年8月8日前均在工作面下出口运输顺槽下帮用两台45KW的潜水泵和两趟排水管路直接排到122运输石门排水沟,至2007年8月8日以后直接采用三趟管路引到12轨道上山排水沟。
其它地质情况:
回采期间,分别在工作面中部(F5断层内)埋深385m、415m断层带发生两次突出,突出煤量分别为18t、12t,瓦斯量分别为120m3、100m3。
采出量和损失量:
1、工作面计算采出煤量:986449万吨。
2、工作面总损失煤量:75128万吨。
3、损失分析,总损失率:工作面损失主要是运输和切眼受构造影响煤层变薄(0.7m),造成切眼以东丢失煤量54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