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备考地质构造与地貌.docx

发布:2025-03-12约6.0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时1地质构造与地貌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地质剖面图,认识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理实践力)

知识点一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褶皱

(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特征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形成山岭

形成谷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举例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3.断层

(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

示意图

地貌

举例

水平位移

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

垂直位移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

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核心归纳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问题指向

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

①褶皱的判断方法

方法及图示

判读实例

看岩层新老关系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

看岩层弯曲

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

看相关数据

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

A

450

170

B

520

140

C

450

160

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

②“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2024·山东济宁期末)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背斜、向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背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答案1.A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A正确。第2题,丁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最终形成山岭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C正确。

(2023·江西南昌月考)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塌陷D.断层

4.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A.渭河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平原D.珠江三角洲平原

答案3.D4.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剖面有多个断层存在,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D符合题意;图中没有信息表明当地岩层出现明显弯曲,因此不能确定图示地区具有背斜和向斜构造,排除A、B;塌陷不属于地质构造,排除C。故选D。第4题,读图可知,在多个断层中,鄱阳湖所在岩块相对下降,是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渭河平原是由于所在岩块相对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形成,与鄱阳湖成因相似,A符合题意;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均属于流水沉积地貌,与断裂下陷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知识点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层为天然气,中间为石油,下层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