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声波测井-声速测井.ppt

发布:2017-12-03约3.09千字共9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声波速度测井 2 岩石的声速特性及影响因素 (1)VP、VS与? 、? 、E间的关系 当?=0.25,VP/VS=1.73,? E VP(S) (2) 传播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性不同 弹性模量不同 VP、VS的影响不同 VP、VS不同 (3) 孔隙度的影响 流体的弹性模量和密度都不同于岩石骨架,相对讲,即使岩性相同,其中的流体也不同。孔隙度增大,传播速度就降低。 (4)岩层的地质时代影响 实际资料表明:厚度、岩性相同,岩层越老,则传播速度越快。 (5) 岩层的埋藏深度影响 岩性和地质时代相同:埋深增加导致传播速度增加。 结论:可用传播速度来研究岩层的岩性和孔隙度。 3 岩层的声幅特性 平面波的衰减仅由介质的吸收引起的,声波的能量与其幅度的平方成反比,声幅的大小反映了声波能量的高低。 J= J0e-2L? J: 声波经过L距离后的声强 J0: 初始声强 ? :介质的吸收系数 ?下降 V下降 ?增加 频率增加 ?增加 2 单发双收的测量原理 (1) 产生滑行波的条件(V地V泥浆) 产生滑行波的过程是可逆的 (2) 到达接收探头的波类 折射纵波 反射波 泥浆波(直达波) (3)滑行纵波首先到达接收探头 因反射波、泥浆波都只在泥浆中传播,V地大于V泥,如果合理选择源距可以使纵波首先到达接收探头,而成其为首波。 (4)时差的表达式 时差:在介质中声波传播单位距离所用的时间 如果井径规则,则AB=DF=CE,上式为: 显然,CD正好是仪器的间距(常数),时差与声速成反比。时差的单位:?s/m。 时差 ?s/m (5)输出的测井曲线 (一条声波时差曲线) 二 影响时差的因素 1 井径的影响 ① R1(处在D增加),R2(位于正常或缩小)井段时,滑行波到达R1的时间增加,而到达R2的时间不变,因此时差下降。 ② R1位于正常(或缩小井段),R2位于井径扩大,滑行波到达R1的时间不变,而到达R2的时间增加,因此时差增加。 ③ 当R1和R2都处于井径扩大或缩小井段时,t1、t2同时增加或下降,或不变。 2 岩层厚度的影响 (1) 厚层(hl间距),曲线的半幅点为层界面,曲线幅度的峰值为时差。 间距 (2) 薄层(h<l间距)曲线受围岩的影响大,高速地层的时差增加,用半幅点确定的层界面(视厚度>岩层的真实厚度) 间距 (3) 薄互层(交互层中小层的厚度),此时,曲线不能反映地层的真正时差值,由于各层间的相互影响,曲线呈锯齿壮。 间距 时差 3 周波跳跃的影响 (1) 产生的原因 由于在滑行首波到达接收探头的路径中遇到吸收系数很大的介质,首波能触发R1但不能触发R2,R2被幅度较高的后续波触发,因此,时差增大. (2) 周波跳跃的特点 时差值大大增加 且呈周期性的跳跃 (3) 产生周波跳跃的各种情况 含气的疏松砂岩 裂缝性地层或破碎带 泥浆气侵 三 井眼补偿声速测井(BHC) 井眼不规则时,有: T1 R1 R2 T2 A B E C 从图中所知:CR2BR1,?t1?t,ER1CR2, ?t2?t 平均后的补偿声速时差值不变。 同理:在井径扩大的顶界面也如此,对仪器的倾斜也有补偿作用. 四 长源距声波测井 发射器到接收器的距离为8ft、10ft、12ft 1 解决的问题 井径很大 井周围泥岩发生蚀变时,一些非固结和永冻地层中径向声速发生变化。 以上两种情况是BHC无法解决的。 声波速度测井是测量井下岩石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或时差),以判断井剖面地层的岩性,估算储集层孔隙度的测井方法。 声波速度测井是岩性-孔隙度测井系列中的主要测井方法之一。 声波速度测井所记录的地层声速一般是指地层纵波的速度(或时差)。 第一节 声波在井壁上的折射与滑行波 井下声波发射探头发射出的声波,一部分在井壁(井内泥浆与井壁岩层分界面)上发生反射;一部分在井壁上发生折射,进入井壁地层。由于井壁地层是固相介质,因而,折射进入地层的声波可能转换成为折射纵波和折射横波。 井内泥浆声速C1井壁岩层声速C2,→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对声波测井来讲,对接收到的声波信号有贡献的只是折射角等于90o的折射波,即折射后沿井壁“滑行”的折射纵波和折射横波。 一 折射波与临界角 二 产生滑行波的条件 VP2 VP1时,折射角 = 90°时产生滑行纵波 折射定律: 第一临界角:?1*=arcsin(VP1/VP2) 第二临界角:?2* = arcsin(VP1/VS2) 同理可得出:当折射产生横波时有 31o04′ 17o41′ 3100 5400 钢 管 21o19′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