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pdf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中医艾灸史
黄帝炎帝时期
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炎帝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夏朝时期
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各类疾病。
《灵柩经》载“灸则强食生肉”
商朝时期
在商朝时期聪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开始把热熨和药物相互结合,调理各种慢性虚损,形成防
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
《灵柩禁服》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春秋战国中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艾灸也同砭石、针
刺、汤药一起成为最重要的防病治病疗法。
《伤寒论》载“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
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
《备急灸法》载“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
地丰富了灸疗法;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
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医学入门》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
图《明堂图》。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王焘所著《外
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
《灵柩官能》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宋元时期
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
形成。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
痛苦。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
《针灸资生经》载“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明清时期
明代编著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种,在药物学与方剂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巨大进步,
对理、法、方、药的研究也更为重视。清代则于医史资料撰集、考证、评论等方面,有较
明显的进步。尤其名《本草纲目》云:“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清代著作《神灸经论》
全面头侧地阐述了针灸与灸的内在联系。
《本草纲目》载“艾叶味苦,气微温,阴中求阳之最,主灸之百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灸法越来越为当代人所重视,中医艾灸养生保健以其自然、经济、疗效
显着的特点成为时代的大需求。中艾堂:中国都市灸养会所开创者,中国中医养生名牌缔
造者。中艾堂传承古老艾灸疗法,弘扬中医养生文化,捍卫民族艺术瑰宝,打造中医艾灸
养生第一品牌!
千年灸法渊远流长,中医艾灸千年传承
在世界浩瀚的历史上,从四五千年之前即出现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文明策源地,产生了古巴
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是,这些文明的光辉
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样的短暂就销声匿迹了。唯中华民族,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创伤和
朝代更替,也有过被人欺辱的历史,五千年来却始终一脉相承,积淀了无以计数的宝贵财富。
中医艾灸”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历经漫长岁月,去伪存真,在千年过后的今天依旧
盛久不衰。
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
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
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闻
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足背十一脉灸经》
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
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
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
《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