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脑的演变史.doc

发布:2017-11-11约1.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電腦的演變史 學生姓名:陳宇洧 學號:498E0915 班級:日語四乙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替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起初電腦是一台只能運算的機器,慢慢的演變成如今我們在使用的電腦。電腦的第一代是真空管時期,第二代是電晶體時期,第三代是積體電路時期,第四代是微處理器時期,第五代是具有人工智慧的電腦,將屬於未來電腦。 本文 第一代電腦(1940~1958):真空管 使用的電子元件為真空管。西元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機械系毛克萊博士(J.W.Mauchly)和他的學生艾克特(Eckert)得到美國陸軍的贊助以真空管製造電腦ENIAC,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呎,寬30英呎,佔地1500平方英呎,重達30頓。計算速度快,大約一秒鐘可以做300多個乘法運算。然而,這台大機器所產生熱量造成嚴重的冷卻問題,消耗大量電力外,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使用上極為不方便。 全世界第一部電腦-ENIAC 第一代電腦使用的電子元件:真空管 第二代電腦(1959~1963):電晶體 隨著電子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元件由真空管進步到電晶體,由貝爾實驗室製造的第二代電腦TX-0,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之一,運算速度也比真空管約快十倍以上。此時期的特色是編寫程式系統的運用,對於指揮電腦運轉程式(處理程序手冊、程式)的編寫更為容易。電晶體時期的後半期,出現了通信系統,此系統在第三代有更佳的發展,也被實際利用於火車和飛機訂位系統。 用電晶體製造的TX-0 第二代電腦主要元件:電晶體 _放在一塊錢上 第三代電腦(1965~1971):積體電路 電晶體的時代維持了十年之久,1964年美國IBM公司對外發布,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研製成功IBM 360型電腦,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不僅體積小且運算速度又比前幾代快上幾百倍。積體電路為一個大小約1公厘(mm)四方形的微小晶片,並使用多層印刷電路。不但在硬體上進步了,在軟體上也有重大發展。另外,使用三千三百萬個小時後,才可能發生故障,因此耗用能源少,價格更為低廉。同時,多元語言程式廣為應用,打字機式操作的遙控作業逐漸普遍,促進了預先定位和信用確認範疇的消費者服務業之繁榮。 IBM SYSTEM 360 第三代電腦主要電子原件:積體電路IC 第四代電腦(1971~):微處理器 由於電子工業技術的進步,積體電路也不斷改良,西元1975年,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被完成,從原先只能容納數十個電子元件,進步到一片積體電路能容納數千個甚至數萬個電子元件的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微處理器電腦的運算速度相當驚人,不但記憶能力大增,且價格更加便宜,應用範圍也更為普遍。更可實際應用於家庭和商業利用於每一種機器上,如:微波爐、冷氣機、音響、電視、洗衣機等等。無庸置疑,電腦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四代電腦-個人電腦 第四代電腦主要元件: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 第五代(1990~):AI人工智慧未來電腦 第五代電腦是具有人工智慧的電腦,也就是將人類的智慧,推理能力,邏輯判斷,圖形,語言辨識等與電腦做結合。使電腦具有聽、看、說、學、想、學的能力。 心得 電腦的發明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不論是軍事上,教育上,科學工程上,商業上,生活上等,隨著使用電腦的普及化,種種的用途對於現代的我們都是非常受益的。且能隨著個人的需求做調整,功能也相當的多元化。但依賴網路生活的另一方面,對於人際關係互動與溝通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參考資料 .tw/works/essay/2006/10/2006103022594448.pdf 電腦的演進史 /site/computersdevelopment/dian-nao-yan-bian 電腦演變_計算機發展史 .tw/primary/info_edu/tp_tt/content/bcc/history.htm 電腦的演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