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要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技术.doc

发布:2017-07-24约4.0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技术 何启盖/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 一、国内外猪病流行特点 1. 我所在实验室工作总结—猪病分析。2011 年1 月到2012 年12月间,共接诊5 203 家规模化猪场送检27 022 份临床病料、病猪和33 215份血样,对其中2 307 家送检病猪猪场进行临床疫病分类。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2 型、猪蓝耳病、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感染依然严重,链球菌、心肌包水综合征为主要细菌性疫病,传染性胸膜性肺炎和巴氏杆菌感染为散发,个别猪场发生猪丹毒。 2. 第6 届亚洲猪病会概况。中国的情况涉及的不多,主要是韩国和泰国的情况介绍,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这个会议。 3. 第23 届国际猪病会议。2014年6 月8 ~ 12 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收录的714 篇墙报(摘要)按照研究方向分类:病原学、疫苗学、猪场管理、流行病学和营养学等5 个方面的文章数量分别为156、144、76、67 和61 篇, 合计达到504 篇,占75%。按照疾病( 病原) 分类,涉及蓝耳病、支原体、猪圆环病毒病、流感和流行性腹泻的报告分别是110、34、93、30 和16 次, 达到283 篇,占40%。 二、主要猪病的防控技术 (一)猪瘟和伪狂犬病净化 猪瘟是最重要的疾病,急性败血型—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育肥猪;慢性型—腹泻症状,纽扣状溃疡,持续感染造成母猪繁殖障碍:流行、产死胎和弱仔;先天感染的仔猪发生免疫耐受,猪瘟免疫抗体不升高(还有其他免疫抑制病)。 病毒分离鉴定:接种PK-15 细胞,无细胞病变。免疫荧光技术:扁桃体作冰冻切片或触屏,用单抗染色,观察荧光。需要特异性单抗,经验丰富(排除假阳性)。RT-PCR(含定量PCR):结合测序结果,可以区分疫苗毒和强毒。典型病例优势RT—PCR 阴性,但可分离出病毒。 我国疫苗毒株仍然有效。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分别为两个基因群和四个基因亚群,即基因2 群中的2.1,2.2,2.3 亚群和基因1 群中的1.1 亚群。猪瘟石门强毒和疫苗弱毒在基因1 群中,疫苗毒株能提供对不同分离毒株的免疫保护。 猪瘟免疫程序。猪群稳定时:母猪:一年免疫2 次或跟胎免疫。 仔猪:测定母源抗体,常在22 ~ 25日龄、60 ~ 65 日龄分别免疫。猪群发生猪瘟时:母猪(含妊娠期母猪):紧急免疫。仔猪:超前免疫:免疫后2 h 才吃母乳35 ~ 70 日龄分别作2 次免疫。 猪瘟免疫失败的临床表现:阴性猪瘟(母猪繁殖性能下降)、仔猪出生死亡、抗体水平下降原因: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保存与质量、免疫抑制干扰。 猪瘟根除计划:主要是规模化种猪场进行(1)对疑似猪瘟种猪的诊断;(2) 流产胎儿的检测;(3)临床健康猪只的检测与淘汰。检测手段:免疫荧光和RT-PCR。 (二)再发伪狂犬病的防控 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部分省市出现母猪流产,仔猪和保育猪出现神经症状,犬与病死猪接触后出现奇痒症状。 1. 新发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gE 抗体转阳,但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原因:群体有一定免疫力,流行毒株与疫苗株匹配。(2)gE 抗体转阳,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神经症状,死亡率高,原因:新毒株流行,群体免疫空白。 2. 新伪狂犬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口疫苗母源抗体动物回归试验—奇痒,具有强毒株特征。中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毒株相比,新分离毒株对免疫血清更具有抵抗力。 再发伪狂犬病的原因分析,毒株特征改变:(1)毒力改变:具有组织嗜性与神经毒力;(2)抗原改变:需要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攻毒试验证实,Bartha 毒株提供的保护力有限。免疫强度不足:减少免疫次数;盲目乐观伪狂犬病净化结果,忽略生物安全。免疫抑制疾病的干扰。 对策: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注重灭鼠,疫苗的选择,监测gE 抗体或全病毒抗体,确保免疫质量。受威胁时,检疫母猪免疫4 次/ 年,公猪每年免疫3 ~ 4 次,仔猪出生后24 ~ 48 h 内要滴鼻免疫,而不是肌肉注射(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暴发案例:同时采用肌肉注射于滴鼻接种。 3. 我国猪伪狂犬病根除计划。(1)材料准备阶段:疫苗和检测试剂;(2)抽样调查阶段:确定野毒感染率高低,确定根除计划的步骤;(3)加强免疫阶段;(4)检疫淘汰;(5)清群阶段;(6)监测与认证;(7)维持阶段:不免疫,不感染,不发病。 如何才能维持伪狂犬病净化成果?(1)免疫程序:母猪和公猪每年免疫4 次,公猪可普免;母猪可在产前3 ~ 4 周和配种前(空怀期)分别免疫。仔猪出生后1 ~ 2 d 内滴鼻免疫(滴鼻免疫的重要性:产生sl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