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oc

发布:2019-09-17约2.5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本校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的过程,阐述科技竞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介绍我们在科技竞赛组织工作方面所做的各种探索和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竞赛;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各类科技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与大学生的欢迎。本文以我校软件学院为对象,总结我校以科技竞赛为载体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   二、科技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科技竞赛一般采用组委会命题方式或者指导性命题方式进行,竞赛需要参赛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并现场提交作品或开   放自由完成再提交作品。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需要参赛者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去完成相应的作品。参赛学生通过竞赛准备过程,将不断地进行相应的实践练习并将在书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应用于实践过程。   2.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从现有的科技竞赛情况来看,基本上每种竞赛的竞赛内容都   包括了某一学科的广泛知识体系,一些软件技术类竞赛还对竞赛   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必然要求学生有一   定的自学能力。科技竞赛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能够较为全面地解决实际需求中的各   种问题。   同时,科技竞赛中对参赛作品的要求都较强调其创新性,强调在作品中采用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技术。这都要求参赛学生在竞赛准备过程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以便在竞赛过程中进行创新。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方法探索   针对软件学院学生比较需要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情况,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有效的方法,鼓励他们参加到科技竞赛中来。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得出以下经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科技参赛气氛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科技竞赛相关题目与知识带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竞赛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也可以以科技竞赛来增强学生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在学生中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在赛前对   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与培训,学习培训班人数可以不受参赛   人数的限制。通过如此的指导与培训过程可以把有兴趣与有能力的学生吸引过来,也可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2.从政策上规范科技竞赛管理制度   前些年在我院参加科技竞赛的初始阶段,竞赛活动主要由个别   教师单独组织进行,这就大大降低了参赛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随着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人数与项目的增多,学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科技竞赛管理制度,为形成长效机制,有序、有效、稳定地展开科技竞赛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3.人才培养方法   (1)建设开放的实践创新实验基地   人才的培养与竞赛的准备都需要一个拥有一定硬件与软件条件的场所,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平台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实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院相应地成立了软件工作室和电子设计工作室,工作室下再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向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   与一项或多项科技竞赛相关联。工作室由学院指派两到三名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为主要负责人,每个学习小组再设置一到两名指导教师。   (2)把各种实践及创新项目融入相应课程的教学中   课程教学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及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也可以使课堂教学有一个更好的延伸,还可以以实践与创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3)以校级竞赛为基础及载体积极拓展科技竞赛形式   各种高级别的科技竞赛由于组委会竞赛要求、参赛经费及竞   赛内容等多方面原因,各类科技竞赛往往只能派出少数学生参赛,且参赛学生必须具备一定基础,以此培养人数有限,覆盖面窄,且无法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针对大部分科技竞赛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置了相应的校级竞赛,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扩大了人才培养覆盖面,使之成为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组织校级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与,不限制参与学生人数。   第二,为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选拔人才。通过校级竞赛既可进行相应的选拔工作,又能以其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   热情,扩大作为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科技竞赛的影响力。   第三,通过设置课程校级竞赛可促使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热   情,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   (4)采用开放式培养方式和过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