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总结复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唯物论总结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错误倾向〗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附: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②树立正确的意识,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 的区分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意识能动性与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同。 (3)“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四、走出误区 误区2:“物质” 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一样的。 注意:这个说法不准确,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误区3:承认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就意味着人们在物质面前无能为力。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承认,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并非在其面前无能无力。 误区4: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注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 误区5: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因此静止也就是运动注意:静止和运动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误区6: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误区7: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创造规律。 注 意: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可改造。规律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侧重点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误区8: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 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误区9: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 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 运动、静止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根本性质-基本不变 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特点: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一、基本概念 4. 规律 (1)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非主观 臆造的 非现象的 非偶然的 非易变的 一、基本概念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性的。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规律具有可知性。 5.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⑴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⑵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⑶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一、基本概念 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