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无锡考察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州、无锡考察报告 (800字)
中共保定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关于赴苏州、无锡两市考察学习统筹城乡
发展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借鉴外地经验,近期市委农工委组织各县(市、区)委农工委常务副书记和开发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分赴苏州、无锡,专题就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参观学习,并实地考察了两市四县(市、区)的7个新型农村社区,听取了有关经验介绍,与相关部门和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特点
苏州、无锡两市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市,其中,苏州市总人口629.75万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40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无锡市总人口465.65万人,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5.9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3元。
两市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行动部署早,目标定位高。苏州市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三个集中”(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了初步的统筹理念。经过长期实践,苏州先后经历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村级经济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统筹;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实现镇村之间的统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形成标准
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并于2008年9月,被江苏省批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无锡市在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就把规划区范围扩展到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整个无锡行政区范围,首次在空间范畴上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农村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无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同时将中央提出的“5句话、20字方针”提升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并立足于更高的目标定位和更强的发展导向,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二是工作思路清,创新意识强。苏州从实际出发,按照“一张图”(科学制定规划)、“三集中”(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臵换”(以承包土地臵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臵换商品房、集体资产臵换股份)和“四对接”(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对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按照镇村规划编制,苏州市将20914个自然村缩减为2517个居住点,并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各项规划,基本确立了以苏州城区为核心、5个县城镇为枢纽、若干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无锡市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农民居住的三大集中,明确着力发展的十大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五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苏无两市还针对当前国家严格控制土地和开发园区建设的现实,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镇以资金和土地入股,成立集体所有的园区有限公司,呈现出了“户户是股东、人人
有分红”的良好局面。
三是配套政策足,投入力度大。苏州、无锡就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纲领性的总体安排,到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以及城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共涉及8大类100多个配套文件。在这些政策中,许多体现了财政对“统筹”的支持力度。截至2009年11月底,苏州市累计投入125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共建成358个市级示范村,19个省级示范村,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860个,新建扩建社区服务中心800多家,相继建成14个万亩以上和64个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区,建成生态观光农业基地150多个。另外,苏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用于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的奖补。无锡市级财政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土地整理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三集中”、土地整改建设,并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补助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贴息。2009年,无锡市仅现代农业投入就达到31.1亿元。另外,两市都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集中市本级财政生产性支农资金和部分土地出让金,积极搭建农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四是重视程度高,机构设置全。苏州、无锡均在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加强了机构建设,增强了工作职能。其中,苏州市和下辖市(区)专门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市长及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46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委农办、市发改、财政、公安、社保、规划、建设、
农林等部门抽调精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