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SMART原则提高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效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运用SMART原则提高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效率
摘 要:参与企业实践是中职学校教师跨界的应然走向,不仅可以克服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学科化的弊端,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双师化”,也有利于促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开展。文章将针对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效率的构想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职教师;SMART原则;企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19
作者简介:符 咏(1986―),女,广东珠海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职物流专业教育;
金正华(1981―),男,辽宁本溪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经贸、管理教学。
一、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意义
1.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企业实践,可以真实了解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熟悉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从而对教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能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企业实践,可以更加明确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工作流程及相关技能要求,并进行相关过程记录。这能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形成促动学生灵魂的案例,为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创设情境。教师到企业实践,缺乏专业实践能力,缺乏对学生今后就业岗位职业素养的真实体会和切身感受,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的教师不再拘泥于理论知识,不再只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网络资源来臆断企业需求,不再凭空建立知识网络,而是深入生产一线,经过具体岗位的锻炼,将所学理论技能化,将空洞的文字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不断提炼,不断丰富,形成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毕竟有限,很难做到将企业先进的理念及时准确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架起一座高效畅通的沟通桥梁,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相互了解,促进校企联合办校,并利用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共事、一起解决问题的经历,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一方面可以保障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促使专业发展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始终将企业操作流程贯穿教学始终,教学改革基于社会需求,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中职教育教学使中职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学校与企业间实现无缝对接的过程中,为企业省下大量的培训时间与金钱。
二、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问题
中职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既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综合素质的能力结构,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亲自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会直接影响教师实践效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参与积极性差
对于教师到企业实践,很多教师都是抱着走马观花、了解企业基本运作即可的态度,对于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敷衍了事,认为只要企业盖章证明就行,其他的事情都是走形式。教师缺乏明确的实践目标,缺乏经验教训总结,导致企业实践活动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
2.企业不愿提供支持
企业作为盈利组织,一般不愿意提供真实的岗位给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实践活动难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很多企业还认为教师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认为教师做得不好,还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这导致企业不太重视教师的企业实践,不敢轻易给教师安排重要工作,对教师的过程性管理比较缺乏,常常使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逐渐失去工作的热情。
3.学校缺乏实质行动
很多学校虽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但很少在行动上予以支持。很多学校没有统筹规划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走在行业领先地位,教师的需求与企业提供岗位是否相适应,没有把教师到企业实践作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重点环节来抓。大部分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到企业实践,却没有得到学校连续性和常态性的保障,实践的效率自然比较低。
三、运用SMART原则提高效率
SMART原则源自目标管理,它要求目标一定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及具有明确的时效性。依据这个原则,我将围绕所授课程“运输作业实务”当中的重点内容――“公路货物运输实务”这部分的内容,展开企业实践,将企业实践划分为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三个阶段,并依次制订目标及设定评价标准。
(一)实践前――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见下表)
在到企业锻炼之前,我们必须对企业实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充分考虑个人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个人到企业锻炼的目的和内容,从而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践,以便能实现预期的锻炼效果。
(二)实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