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
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外出打工的家长逐渐增多,为了家庭经济发展,使得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相对落后的状况。一些农村不良的社会因素也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以**区**镇为例,该镇**居委会14个组453户余人家,父母外出打工的64%,同时在外承包基建工程占7.8%,搞交通运输的17.5%,在镇上及外地做生意的占13.4%。在改革开放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迫使这些家庭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抓钱上面去了,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我们对**完小留守学生做了细致的调查,全校留守儿童552人,占全校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三,由于留守学生多在家受到的溺爱在行为中爷爷奶奶是放任自由,一部分学生中坏的习惯滋生出来。一些学生存在着衣着不整齐、不讲卫生、不诚实、说谎话、讲粗话痞话流话、不孝师长、欺负小同学、爱吃零食、不做家务、待人接物无礼节、不守秩序、不爱公物,还有打架斗殴、抢强硬要、夜不归家、逃课上网等严重违法违纪现象。
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实情,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对这一实情追根溯源,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实际,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德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其二是社会负面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一些不健康思想占领学生主导地位,学生中的哥们意气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农村,所以在农村如何让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表现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到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以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调研人员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学校生活,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缺陷。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与其联系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百分之五十的孩子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
(2)情感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本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与留守儿童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三、五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到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儿童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失联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有烦恼没有正常宣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
(3)自控能力差。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他们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有的还迷恋网吧,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自控能力差。
(4)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予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在外务工,孩子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者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亲戚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了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功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