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绿道建设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怀柔区绿道建设的研究
摘 要:以北京市怀柔区绿道为例讨论了绿道规划设计、绿道系统构建等注意事项,对怀柔区绿道建设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北京市城乡生态绿道建设规划、绿道文化、自然保护及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经济发展予以启示,积极倡导绿道建设,获得政府机构和投资者的支持,提高安全性能,以期为本市建设安全、便捷、生态的慢行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优美的景观环境,并为生态健康绿道网络建设研究收集真实有利的信息,对现阶段绿道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绿道;慢行系统;生态;环境治理
“绿道”是具有连接功能的线性开放空间,是一种限于步行、骑行的线性绿色通道,通过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的绿色空间[1]。它可以是上下班通道,一条供骑马或骑自行车的人使用的道路,也可以是一种促进和提高水质或者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手段,一种缓解住宅发展或农业活动用地压力的方法,还可以是一种保护地域景观或历史特征的途径[2]。在美国,“greenway”概念的提出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各层面绿道的规划实施,将形成串联全美综合绿道网络。中国绿道的发展也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过程,北京市绿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绿道建设的雏形是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等大型公园内的健身步道。近几年,部分区县陆续开展了滨水绿道建设,如通州区大运河绿道、顺义区潮白河绿道等。当前,加快绿道建设的呼声很高,但总体来看建设进度较慢,相关建设标准及后期管护政策尚不明确,急需从全市整体谋划推进绿道建设。
1 北京市怀柔区绿道规划建设状况
1.1 怀柔区概况
怀柔为北京市郊区县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处全市东北部,全区总面积2122.6km2。地属暖温带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少雪。区内山地广大,河泉众多,是北京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怀柔区建设重点任务是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与该绿道规划的项目有极大的契合之处,符合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趋势。
1.2 绿道建设总体思路和设计原则
市文件要求:根据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实施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提质增效工程”和“打造十大滨水绿线,营造绿色滨水空间”等提出建设市级绿道指导意见:
总体思路: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绿道建设与绿色生态空间相结合、与景观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公共交通衔接相结合、与休闲健康需求相结合,通过合理布局,景观提升,节点连通,服务配套,把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成为北京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目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市级绿道1000公里以上,建成十处以上风景优美、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游赏绿道区段,并示范带动区县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特色突出、功能多样的绿道网络[3]。
1.2.1 总体设计原则
(1)以原生态的河流湖泊为设计基底,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将周边环境充分应用、引入,形成以水景观为主题的生态绿化廊道[4];
(2)生态化、人性化、完备化的理念的植入,体现生态宜居的生态原则;
(3)以提升改造为主;整体串联沿线景观特色,体现不同的景观体验和感受;
(4)以提升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为目的,营建绿色出行方式。
1.2.2 绿道选线原则
(1)充分利用核心旅游景观资源,串联旅游景点,以点带面,完善生态体验。绿道线路串联怀柔水库、雁栖湖、红螺寺等著名旅游景点外,同时串联宽沟招待会所、薰衣草庄园、采摘园、农业观光园、农家乐民俗景观带及市区内已建成的公园绿地。
(2)选择可实施的用地作为绿道实施的空间,并在功能与景观上和原用地功能相协调。根据怀柔绿地系统规划,联系周边的公园绿地,大型公园如龙山公园、宽沟生态区等,以及小型绿地或附属绿地,连网成带,形成完整的绿道网络。
(3)沿线较多公共设施,结合原有路网和设施,发散式衔接。选择已建成的完善道路,或衔接市政慢行路、景区游道、田间小道等组成慢行道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确保与机动交通网络的联动,共同构建覆盖区域的绿道网络。
(4)以人为本、环境第一,选线必须满足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以提升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为目的,营建绿色出行方式,严禁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良地段布设绿道。
(5)线路选址需要结合地形、地貌考虑绿道的排水系统和排放点。在沿线低洼地区建立集水池或集水坑,收集雨水用以补充绿道浇灌用水从而节省水资源。
选线充分契合城市空间,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北京市的生态网络格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