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ppt

发布:2018-12-19约4.72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主要内容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矿山日常安全管理 矿山安全救护 矿井灾害防治 11.1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1 矿山安全生产概述 11.1.1.1 矿山安全技术 矿山安全技术是以矿山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矿山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矿山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矿山伤害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矿山安全技术包括矿山安全检测技术和矿山安全控制技术两个方面。前者是发现、识别各种不安全因素及其危险性的技术;后者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防止矿山事故发生及避免人员受到伤害的技术。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1.2矿山安全方针 安全生产方针可以概括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2矿山生产安全工程 11.1.2.1事故发生的理论依据 A、事故因果连锁论。 事故因果连锁论是海因里希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事故致因理论。他认为,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等许多互为因果的原因因素连锁作用的结果。 该因果连锁论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发生归因于人的缺点,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事故因果连锁论,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通过消除或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来防止事故发生。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B、能量意外释放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从能量意外释放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我们把约束、限制能量所采取的措施叫做屏蔽。 矿山生产中常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有如下几种: (1)用安全能源代替危险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缓慢地释放能量。 (5)设置屏蔽设施。 (6)信息屏蔽。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2.2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与外界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人因素是人的行为的内因,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个人的经验、技能、气质、性格等在长时期内形成的特征,以及发生事故时相对短时间里的个人生理、心理状态,如疲劳、兴奋等因素影响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外界因素,包括生产作业条件及人际关系等,是人的行为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个人因素与外界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与不安全行为的联系。 (3)非理智行为。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2.3生产可靠性研究 可靠性是指系统或系统元素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性能。可靠性是判断和评价系统或元素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的。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元素可靠性及系统结构。按系统故障与元素故障之间的关系,可以把简单系统分为串联系统和冗余系统两大类。串联系统也叫基本系统,是由各元素串联组成的系统。串联系统的特征是,只要构成系统的元素中的一个元素发生了故障,就会造成系统故障。所谓冗余,是把若干元素附加于构成基本系统的元素之上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附加的元素叫做冗余元素,含有冗余元素的系统叫做冗余系统。冗余系统的特征是,只有一个或几个元素发生故障时系统不一定发生故障。 一般来说,系统可靠性的提高可以从选用可靠度高的元素;采用冗余系统;改善系统运行条件;加强预防性维修保养等方面来采取措施。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2.4以人为本,创造安全环境 矿山生产作业是由人员、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组成的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系统元素的人员、机械设备、工作环境三者合理匹配,使机械设备、工作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使人员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工作效率高。 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11.1.3矿山安全事故分析 A、伤亡事故分类。 为了研究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便于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把受伤害者的伤害分为3类:(1)轻伤。是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伤害;(2)重伤。是指损失工作日大于105日的伤害;(3)死亡。 其中,一次事故中死亡l~2人的事故为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及超过3人的事故为特大伤亡事故。 B、事故综合分析。 伤亡事故综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