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视剧《焦裕禄》的心得体会(四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看电视剧《焦裕禄》的心得体会(四篇)
观看电视剧《焦裕禄》的心得体会(一)
近期,又看了一遍电视剧《焦裕禄》,我在脑海里一直这样问自己:
一个县级领导干部病故已50年,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在怀念思念纪念挂念惦念想念着他?
为什么50年前一篇看似普通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至今仍是倍受业界称颂的经典之作?
在一个县只工作475天的县委书记,为什么人们至今仍在传颂他的事迹和美名?
为什么20多年前以主人公真姓真名命名的电影《焦裕禄》放映时,影院内会哭声一片?
为什么几届中央主要领导到河南考察都要专程去参观瞻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我想,这可能是在焦裕禄身上,充分体现展示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最崇高的品德——爱民、为民,实干、苦干,慎独、慎微,严于律己。
“郡县治,天下安。”把一个县上的事情干好可不容易,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多年前,我离开中学,毕业后走上社会,第一站是到一个县委机关后勤组打工,目睹了民众对县上主官的景仰和希冀;20年前,我从省级机关到一个县上短期挂职当副县长,亲身经历了县上主官书记县长研究问题、决策
问题的过程,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岗位对一个人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决策能力、为人修养的综合考验。
县长县长,一县之长,其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和被赋予的使命远不是一般的普通处级干部所能想象的。当一个县的主官不易,当一个好县官更难。这个“更难”焦裕禄做到了。作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当“好官、清官、能干的官”的标杆,他就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但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焦裕禄“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
观看电视剧《焦裕禄》的心得体会(二)
“发展才是硬道理。”老一辈的教诲言犹在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一代共产党人向世人的宣示掷地有声。
作为一县之长,一厂之长,一乡之长,一市之长,为官一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富民一方”,并为此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应是一条定律、“铁”律。
当年,焦裕禄同志到兰考赴任时,向组织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当得知自己病情难以治愈时,他表示:“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
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志向?这才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今天,当人们看见兰考已长成参天大树的泡桐,就想到了焦裕禄。在我看来,这个“焦桐”,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政绩”,这样的政绩越多越好。
从这个角度讲,书记县长,工作再苦,担子再重,但把这事干好了就是为民建功立业,为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大平台。
以焦裕禄为榜样,扑下身子干实事,离任之后还为当地干部群众称颂叫好的例子,在我们陕西,在我们身边就有。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南郑县的主官张光中,带领大家在农村栽烤烟,兴办了“汉二”卷烟厂,一支“公主”烟,扬销陕甘川,南郑步入富县行列。
——被称为关中“白菜心”的高陵县,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是个典型的农业县,20年前,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后来来了个县委书记夏仁朝,带领大家招商引资,欢迎西安的大企业外迁,欢迎外地来陕并想靠近西安发展的企业落户高陵,千方百计构筑“政策洼地”,使高陵一跃成为工业经济明星县。“大西安”周围那么多县,为什么那么多有实力的企业乐意落户高陵,不能不令人深思?
观看电视剧《焦裕禄》的心得体会(三)
吃透乡情县情,了解民情民意,是乡长、县长的基本功,亦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焦裕禄“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亲自搞调查研究。他在任475
天,骑一辆自行车,靠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个进行了走访调研,向群众请教,向专家请教,向基层干部请教,做出了排涝防沙治碱的科学决策。他带领大家,给全县的84个大小风口、1600个大小沙丘编了号,把全县的湖沼河塘,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防治“三害”图,找到了穷困的病根,开出了致富的良方。
这就是亲民务实,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半个世纪过去,我们的社会经济形势大变,交通通讯大变,人们的生活也大变,但吃透县情,通晓民情,接地气,走群众路线,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工作方式不能变。
因为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情况千差万别,同样是县,有的人口上百万,有的几万人,个别不足万人,人口数量、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民俗文化等不尽相同。同样,我们省有陕南陕北关中,情况也千差万别,把县上的事办好就得因地制宜、一县一策、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