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pdf
浅析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
摘要: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应具有现代教育知识、创新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
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国内外
众多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改
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必将危及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事业
的发展。本文探讨了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师心理压力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c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60
尽管“教师”在这个崇尚的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向往的职
业,然而医学专家却认为,目前在教师中有不少人或多或少存在心
理隐疾,这是由心理压力造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受到情绪的
困扰,出现睡眠障碍和心理障碍,甚至有些教师因为没能及时排解
心理压力,导致引起抑郁性心理障碍,另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情感性
精神疾病或精神分裂症。本文将从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机制,原因
及应对策略三方面来作浅要分析。
1心理压力产生的机制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境反映而形成的、伴
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身心持续紧张状态。它包含着
三方面的涵义:首先,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状态;其次,心理压力
是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境的反映而形成的;最后,心理压力表现为认
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当个体为了顺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或者
感受到威胁性的生活事件时,就会体验到心理压力,压力产生使机
体整体平衡状态被打破,并且伴随有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相
应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
起激励作用。教师在适当的心理压力的激励下,有助于调动工作积
极性,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更好地在教育工作上发挥作用。但是,
如果心理压力过大,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都对教
师造成压力,引起教师过度的情绪紧张,导致教师体内活动失衡,
从而带来一系列行为紊乱现象,如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正常
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活动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活动失败。
教师如果长期心理压力过大则引起持续的情绪紧张,必将引发一系
列的心身疾病。
2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2.1社会要求加大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引起教师角色
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同时还是学校集体
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父母的代理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
各行各业对人才规格的高要求使得社会期望教师胜任每一种角色,
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而社会竞争的激烈则使得
家长把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寄希望于教师。当教育质量不高,
学生出现问题时,社会、学校、家长就将责任归因于教师。而多种
期望和教育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使教师在多重角色中不堪
重负。社会大众对教师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过高期望导致了教师不得
不超负荷工作,产生角色压力。
2.2工作压力
一项对3712名教师的调查表明,31.5%的教师认为工作负荷非常
重,46%的教师认为很重,23%的认为一般,只有不足1%的教师认为
较轻。教师的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教学班级多,作业批改量大,
已经让教师工作与生活无法分离。此外,由于教师数量有限,每年
学生数量又在不断增多,很多教师的周课时量达到18节甚至20节
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还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高强度的教
学压力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因素。
2.3职教职务晋升压力
教师的职教职务晋升压力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
汰、按绩取劳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科学、客观、规范的考核与评估,
这些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督促教师自觉提高专
业技术水平的保障。但在具体评审工作中,由于的各种现实因素干
扰的原因,导致评审工作失去了公平、公正、公信,与初衷背道而
驰。
2.4学历知识更新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校招收的人才规格和质量
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对教师的学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
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教师无论是为
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为自
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为了使自己能在教师队伍中立足,不至
于有朝一日因为学历知识而被教师队伍淘汰,大量教师在工作之
余,开始埋头苦读,考取各类证书或者是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利用
周末或是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研修学习,
2.5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