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新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表4?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种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疗效汇总 表5?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种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疗效汇总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NAs治疗中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 应用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强调首选高基因耐药屏障的药物;如果应用低基因耐药屏障的药物,应该进行优化治疗或联合治疗。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EFFORT研究,其2年结果表明,对于LDT治疗早期应答良好的患者(24周HBV?DNA<300拷贝/ml)继续单药治疗,治疗2年88.6%的患者实现HBV?DNA<300拷贝/ml,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1.3%,耐药率为5.5%;对于LDT治疗早期应答不佳的患者(24周HBV?DNA≥300拷贝/ml),加用ADV优化治疗,2年HBV?DNA<300拷贝/ml者为71.1%,耐药发生率为0.5%。应用优化治疗方案治疗,整体试验人群2年HBV?DNA<300拷贝/ml者为76.7%,耐药率为2.7%。 从国内外研究数据来看,优化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的产生,但总体耐药发生率仍高于ETV和TDF(非头对头比较)。 九、临床诊断 为更准确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判断死亡风险,可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 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 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期:有腹水,无出血,伴或不伴静脉曲张; 4期:有出血,伴或不伴腹水; 5期:脓毒血症。 注:1、2期为代偿期肝硬化,3至5期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1、2、3、4和5?期1年的病死率分别为1%、3%~4%、20%、50%和60%。 并发症的出现与肝硬化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七、影像学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待解决的问题 十、治疗目标 治疗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达到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善。 十、治疗目标 治疗终点: 1.理想的终点: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获得持久的HBsAg?消失,可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 2.?满意的终点:HBeAg阳性患者,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ALT复常,并伴有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和ALT复常。 3.?基本的终点:如无法获得停药后持续应答,抗病毒治疗期间长期维持病毒学应答(HBV?DNA检测不到)。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七、影像学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待解决的问题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加有临床意义。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才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