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MW工法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措施及质量控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PCMW工法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措施及质量控制
摘要:文章介绍了PCMW工法作为基坑支护的新技术、新工艺,具备挡水性强、能适应大多数地层、工期短等优点,同时结合此工艺在昆山市东城大道下穿通道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各工艺环节的控制要点,说明了此工艺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及社会经济效果。
关键词:PCMW工法桩;基坑支护;工程应用;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5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东城大道是昆山市域快速干线公路网的一部分,D1标段的规三路下穿通道起始桩号K1+158,终点桩号K1+796,全长638m,其中K1+483~K1+537为暗埋段,长54m。通道全宽28m。根据工程类比计算,对于开挖深度H≥3m的基坑采用预应力管桩复合墙支护进行基坑支护,在Φ850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中每隔1.2m插入管桩。根据基坑深度的不同,三轴搅拌桩桩长在15.4m~21.4m之间,预应力管桩桩长在15~21m之间。基坑中间设置立柱,在立柱及基坑间每隔4m架设一道钢支撑进行横向支护。
2、工艺流程及各项工艺参数确定
2.1工艺流程
施工放样→开挖沟槽,清除地面、地下障碍→桩机就位→校正复核桩机水平和垂直度→搅拌水泥液、开启空压机,送浆至桩机钻头→钻头喷浆液、气体切割土体下沉至设计桩底标高→喷浆并提升至设计桩顶标高→预应力管桩起吊、定位→将预应力管桩准确、垂直插入完成的搅拌桩内→固定预应力管桩→施工结束,转入下一道工序。
2.2设计参数
采用P.0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1.2-1.5(有必要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水泥掺量为18%;
按照搅拌桩施工工艺要求,钻杆在下沉和提升时均需注入水泥浆液,每次下降时喷浆60%,提升时喷浆40%;
供浆流量:140--160L/Min;
泵送压力:1.5~2.5Mpa;
每钻注浆量:
拌浆及注浆量以每钻的加固土体方量换算,换算公式:
土体密度×桩截面面积×桩长×水泥掺量×2.5
注浆压力为1.5Mpa~2.5Mpa,以浆液输送能力控制。
控制上下速率:严格控制钻进提升及下沉速度,钻机钻进和提升速度宜控制在0.6~1m/min,要求均匀、连续注入拌制好的水泥浆液,钻杆提升完毕时,设计水泥浆液全部注完。
3、施工阶段各工艺环节的质量控制
3.1测量放线及定位
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测量放线采用在设计桩位旁边放出一条标准带,然后用拉十字线的方法进行桩位定位。施工中,要采取措施加强定位钢筋的牢固性,工人及机械作业时注意不要将标准带的定位钢筋碰动。
3.2沟槽开挖
根据本工程搅拌桩的直径,沟槽开挖宽约1m,深约0.6-1.0m,开挖的余土应及时清理,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同时达到文明施工的要求。开挖后的沟槽还应进行换填压实,这样可以使每幅桩施工时的保浆性比较好,保证桩体质量。
3.3桩机就位与垂直度校正
选用Ф850@0.6m三轴深搅桩,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机施工,在桩机到达作业位置后,调整桩架垂直度在0.5%以内,此环节可采用线锤结合全站仪进行控制;同时,为了便于成桩深度的控制,施工前应在钻杆上做好标记,控制桩长不小于设计桩长。
3.4水泥浆的拌制
根据设计要求,水灰比控制在1.2-1.5之间,水泥掺量为18%: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预应力管桩的摩擦阻力,便于预应力管桩的置入,将水灰比调整至1.67,水泥掺量为18%。
3.5喷浆、搅拌
搅拌机搅拌头翼片的枚数、宽度、与搅拌轴的垂直夹角、搅拌头的回转数、提升速度应相互匹配,以确保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任何一点均能经过20次以上的搅拌;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土质情况,钻机的钻进和提升速率基本上控制在0.8-1.0m/min;
根据搅拌桩施工工艺要求,在钻进及提升过程中,均应进行喷浆作业,基本上控制在钻进时喷浆60%,提升时喷浆40%;
在施工时,部分桩位的地层有流砂现象,为了保证后续管桩能够顺利插入,在此情况下都应进行二次复搅,所以部分三轴桩的水泥用量超出设计用量;
3.6预应力管桩的运输与堆放
预应力管桩在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运输;
运输和堆放的层数不应超过3层,而且上下各层垫木必须在同一垂直面内;禁止拖拉取桩。
3.7预应力管桩的接桩(焊接方式)
执行《建筑钢结构焊接焊接技术规程》JGJ81;
下节桩头宜高出地面0.5m、设置导向箍、;
焊接宜在桩四周对称进行,待上下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焊接层数不得少于2层,注意焊渣清除,焊接应连续、饱满;
焊好后自然冷却8min;严禁用水冷却(雨天采取防雨措施)或未经冷却施工;
焊接探头质量宜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测(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