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_高三语文教案_范文先生网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迴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