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罗芳说课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教案
响石镇中心学校 罗芳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 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的层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在 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并会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 力,并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掌握了计算公式的来历,才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利用公式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是忘记除以2,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对应的问题。以上这些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的强调。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各学习小组准备3套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三类三角形各两个,用硬纸裁剪),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具演示配合讲解。观看课件演示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可能还无法掌握旋转、平移的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实物教具演示这一过程,并配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推导过程这一重点内容。
4. 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时直接切入重点内容的教学,即利用转化的数学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 2.探究新知; 3.达标检测; 4.总结拓展。
一、复习导入
先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给出相应的数据,让学生计算,算后写出对应的计算公式,以此过渡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同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实验。实验部分包含三个内容,用直角三角形拼;用锐角三角形拼;用钝角三角形拼。在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时,用课件演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旋转、平移的操作方法。
分组操作交流第一组学具
让学生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看能拼什么图形。
小组展示、交流四种不同的拼法。(四种图形中,有2个三角形,1个长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为了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设计一个问题)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分组操作交流第二组和第三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组织讨论,探究算理,归纳公式。
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算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