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 准确识记文中词语(作业一) (一)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材料):故都的自然景物,即五幅秋色图。 (三)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 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显著, 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 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 象的作品之一)、 《薄奠》、《迟桂花》、 《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 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 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 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 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 主观抒 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 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 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 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 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他的散 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 家. 1919年夏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时的郁达夫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 ,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池的巴山夜雨,悲凉的秋味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简短一赞,却也难易浓郁的悲凉之风。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候,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了咏秋的新篇章—— 《古都的秋》。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文章的新天地。古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古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古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走进—— 郁达夫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一时期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大量的游记是他这段时期的主要收获。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8月应朋友约稿,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课题释义 古都 ①点明地点,又含深切眷恋之意。 ②表明作者是用文化人的眼光看待北国之秋的 秋 点明内容是写秋景的 文化气息 (人文景观) 自然风物 (自然景观) 思考问题: 1.阅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2.本文共写了几幅秋景图?它们的 共同特点是什么? 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江南之秋?这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4.关于中外写秋诗文的议论有何作用? 混混沌沌 ( ) 潭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