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浅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保险业浅谈
基本特征
政府主导、体制转轨
中国有四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分别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太平人寿。
市场逐步开放
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就意味着国外保险公司将大量“登陆”中国。国外保险公司在保险品种、营销、服务和资金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中国保险公司与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有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机构重组,引进外资和国外高级管理人员,改革用人制度。
渐进式改革
我国的保险正逐步形成法制管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颁发,近几年又作了修改,对规范保险经营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为加强保险监管,落实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针,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成立,从此中国保险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几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即将形成全国保险监管组织体系;在政府监管的同时,保险行业的自律组织(保险行业协会)也不断涌现和完善。2000年中国保监会还加入了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前景广阔
1、目前是保险业发展的最好时机。
(1)自然灾害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直接损失达14亿。
(2)人为的重大事故发生频繁。空难、煤矿事故、烟花爆竹、天然气等事件时有发生。
(3)疾病、疫病的发生。
2、人口老龄化。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占16%,65岁以上的占7%,养老需求是现在的10倍。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日本人均4—5份保单,而我国人均还不到1份。保险密度和深度有大的发展空间。
4、企业年金的需求。目前市场存在的潜力需求1万亿,未来5年4.57万亿,未来10年8万亿。
5、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民众的通讯、旅游、保健、运动等方面的意识增强,相应的也增强了保险意识。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容量极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随着人们对保险公司的作用的逐步认识,必将迅速推动中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
如果说几年以前大多数人还对保险“一无所知”的话,今天人们的保险意识则是今非昔比。保险在给予利益的同时,给予我们更多的保障,为我们的生活幸福保驾护航,为我们的明天托起更加明亮的太阳。保险业每年以40%的速度在全球递增的行业;世界500强中,保险企业占53个席位,其他任何行业都望尘莫及;改革开放以来,继流通资本、产业资本之后,金融(保险)资本将是下一个造就中国千万富豪的行业。
二、发展现状
通常,衡量保险业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保险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而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又主要通过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来评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增长情况。
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1—6月这一段时期,我国保费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且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长,不仅高于同期 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保险业同期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我国保险在2001年和2002年1—6月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在绝对额方面,2001年全年和2002年1—6月分别同比增长513.6亿元和590.4亿元。在增速方面,2001年和2002年1—6月保费分别同比增长32.2%、58.0%。这种高增长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 1990—2000年世界保险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其中发展最快的亚洲新兴保险市场1990~1998年的增速也未超过16%。
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归因于:(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保险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了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的开发,客观上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3)由于改革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对社会主体影响的不断增强以及风险保障方式的变化,社会主体对保险的需求也有了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保险业除了保持高速增长以外,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1)分红保险保费收入超常增长,传统寿险业务则有所下降。2002年1—6月,分红保险保费收入为624.1亿元,同比增长10.6倍,传统寿险保费收入410.5亿元,同比下降8.7%。这表明我国投保人的保险投资意识有了明显增长,不再单纯将保险看成是一种保障形式。(2)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下降,退保率明显上升。2002年1—6月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为41.1亿元,同比下降36%,退保率为4.9%,同比增长了4.8个百分点。这与保险资金运用效果不理想、保险公司无法完全兑现当初承诺有很大关系。分红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的一增一降,一方面表明我国投保人更加成熟,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更加理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保险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