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脊柱畸形手术治疗史.ppt

发布:2017-08-18约小于1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脊柱外科 项 泽 文 1、19世纪60年代由Harrington发明的哈氏棒开创了脊柱畸形手术矫正的先河。 单棒矫正 特点:平面矫形,断棒发生率高,术后融合率低。 术前 术后 单棒术前术后比较,矫正效果较差 2、单棒加节段钢丝、Luque手术 特点:   固定较坚强,但操作复杂,损伤大,仍然是平面矫形,术后有加重脊柱旋转和躯干失衡的可能。 术前 术后 单棒加节段钢丝矫正,术后侧弯cobb’s角明显减小 3、分叉钩棍的发明和应用 特点:   为田慧中教授发明,将上钩的应力分散,减少了上钩椎板的撕脱骨折,适用于重度脊柱畸形的矫正,但仍然是平面矫形,有加重旋转和术后躯干失衡的可能。 术后正位 术后侧位 4、经椎弓椎体联合截骨术加  器械矫正 特点:   本术式为田慧中教授发明,拥有发明专利。进一步提高了以后凸为主畸形的矫正率,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但手术难度很大,对医师要求太高,术中容易损伤脊髓。仍属平面矫正,术后有假关节和躯干失衡等并发症。 术前 术后 椎弓椎体联合截骨加器械矫正,术前侧弯cobb’s角95度,术后39度 5、PRSS等新器械的使用 特点:   对轻度和中度的侧弯疗效有进一步提高,固定较牢固,脊髓损伤率明显减少。对重度侧弯缺乏较好的手术策略,有三维矫正的原理,但部分病例很难达到三维矫正的效果,仍有部分病例术后旋转畸形会加重。 术前 术后 轻侧弯PRSS术后,脊柱在冠状面已变直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