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城市总体布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5
第八讲 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城市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结构包括城市的人口结构、社区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路网结构等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在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在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其主要表达形式是规划总图,实质内容上是规划结构和功能组织。
不同城市有各自不同的布局,就其基本形态而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大类。
集中紧凑的布局:城市各项主要用地布置比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既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用地范围还不是十分大,只要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型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需要进一步扩展。有条件可以依托原有城市,但受到它的牵制和吸引,形成了在原有城市基础上的进一步集中。但是,如果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高度集中不加控制,任其自行发展,工业和人口骤增,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居住质量下降的后果。
分散疏松的布局:大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的城市布局显得比较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提高一些。
由此可见,城市用地布局采取集中紧凑或分散疏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分析某个城市的总体布局,必须从城市所在地区或更大一些的区域范围的经济建设的全面部署出发,来综合处理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
一、城市布局形式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集中紧凑的城市总体布局
在用地和自然条件允许、生产工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情况下,把城市各组成要素集中紧凑的连片布置。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便于城市的管理,节省建设投资,城市生产、生活较为方便。中小城市应尽可能采用该形式。
但如果城市规模过大,用地过于集中,会导致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住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出现。
1.依托原有基础发展形成的城市
2.随大型工业基地、水利枢纽的建设形成的城市
3.由分散的城镇连成整体的城市
(二)分散疏松的城市总体布局
受河流、山川、矿藏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城市布局形式。城市布局较分散,联系不够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增加一些,但如果规划建设的好,较易形成城市的特色。
受地下资源分布影响,形成分散布局的矿区城镇
受水域岸线条件限制,形成分散布局的港口城市
3.受地形条件限制,形成分散布局的矿区城镇
特大城市为避免过度集中的弊病,会采取疏散措施,形成新的城市格局,使若干个城镇围绕着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
(三)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各种建设项目的分布和不同的技术经济要求。
2.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的特点。
3.城镇现状
人口规模、用地情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4.历史因素
城市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历史。
5.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和权力等。
6.科学因素
如现代交通使城市分散成为可能。
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城市性质和规模,在分析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的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分析研究城市功能组织,一般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点:指城区。
面:指周围与城区关系比较密切的城镇、工矿点及广大农村。
点面结合,是基于以下认识:
●城市不可能孤立的出现和存在,必须以周围地区的生产发展和需要为前提。
●来自外部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会影响城市布局。
如果不以一定区域范围的腹地背景作为前提来分析研究成都市,就城市论城市,就难以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所拟定的城市总体布局,必然缺乏全局观点和科学依据;对于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来说,缺乏可靠的基础,难免会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在着手编制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