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ITER纵向场磁体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3-11-29约1.05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TER纵向场磁体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热核聚变实验装置。其中,纵向场磁体是实现聚变反应的重要部件之一,在聚变装置运行过程中,纵向场磁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冷却,以保证聚变反应的稳定运行。为了实现有效的冷却,需要设计合理的过渡馈线系统,将磁体内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到冷却介质中,保证磁体的正常运行。 因此,设计和分析ITER纵向场磁体过渡馈线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分析ITER纵向场磁体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并对其产生的热量进行评估和计算。 2. 就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进行论述,包括过渡馈线的布局、材料选择和冷却方式等。 3. 建立数学模型对过渡馈线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4. 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对过渡馈线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其能够有效地冷却纵向场磁体。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ITER纵向场磁体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为聚变反应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 文献调研:对ITER纵向场磁体的工作原理、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和冷却原理等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2. 热学分析:对ITER纵向场磁体内部的热量产生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为后续的过渡馈线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3. 过渡馈线系统设计:制定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过渡馈线的布局、材料选择、冷却方式等,确定系统的运行参数。 4. 数学建模与仿真:根据系统的设计方案,建立过渡馈线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和优化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5. 实验验证:选择合适的实验测试方法和设备,对过渡馈线系统的性能进行实验验证,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 1. 对ITER纵向场磁体过渡馈线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进行全面论述,深入探究其工作原理和冷却原理等关键技术问题。 2. 建立过渡馈线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和优化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3. 设计合理的实验测试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为ITER纵向场磁体过渡馈线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