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pdf

发布:2017-07-15约5.24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孚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7月上 总第116期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杨 明 刘冬梅 狄卫国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从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培养、传统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 宽松的创新环境等几方面论述了高校如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综合能力;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杨明(1976一),男,河北灵寿人,石家庄铁道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 及综合教育等;刘冬梅(1981一),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创新教育;狄卫国(1977一),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素质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45)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 的师生关系也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同时也是双向的交流学 力。高等院校担负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 忠心于教育事业的每 习。在这种情况— 只有教师具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 名高校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很强的 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其次 后劲,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 高校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应该探 新的探索者。高校教师应该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起引导 讨的问题。 和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以自身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所拥 一 、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努力在整个教育、教学 力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在所学专业的学科领域内应有深厚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研究基础,还要对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等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 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 最后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 只有拥有了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 新意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还要学会如何 学生。高校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者也应该是终身学习者;高校 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主 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空间。 通过修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再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社会 第四,整体优化,加强实践。 的需求在第四学期前确定自己的专业。复旦大学从2005年新生 实践能力是许多高校对本科生的重要要求,动手能力差, 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 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是过去本科教育的弊端之一。所以很多高校 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工厂劳动、毕业设计等。 从以上分析看出,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理念的形成是 而工科学生开展工程设计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改革和调整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专 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学生到企业进行 业教育模式的桎梏,重新定位了本科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从外 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厂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工程 部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 设计、产品制造活动;许多高校建立教学实验基地,为本科生 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而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发展 进行设计活动创造了条件。 更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从内部看,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下 由于这些改革淡化了专业,加强了基础,注意人文与科学 不断改革发展,专科教育已经壮大,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本 全面素质的培养,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了本科教育对 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厚基础宽口径本 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科教育理念形成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本科教育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探索,预示着本科 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 参考文献: 旦学院、浙江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