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风蚀区玉米-大豆间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4-03约5.1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风蚀区玉米-大豆间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草案编制说明

一、整体情况

1.1标准基本情况

标准名称:风蚀区玉米-大豆间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方法

项目负责人:司昌亮

主要起草人(按顺序填写姓名、专业、职称、工作单位、项目

分工、标准化工作经历)

1、司昌亮水利工程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标准

起草、总体调度与协调参编吉林省地方标准5部;

2、张生武水资源正高级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标

准起草参编吉林省地方标准5部;

3、尚学灵农田水利工程正高级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

院标准起草参编吉林省地方标准5部;

4、王旭立水利工程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田间试

验参编吉林省地方标准5部;

5、刘鑫水利工程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数据整理

与分析参编标准工作组讨论稿1部;

6、李明水利工程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田间试验

参编标准工作组讨论稿1部;

7、于海荣水利工程正高级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数据整理与分析参编吉林省地方标准5部;

8、高国明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数

据整理与分析参编标准工作组讨论稿1部;

9、付鹖水利工程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数据整理

与分析参编地方标准工作组讨论稿1部;

10、郑琪严农田水利工程助理工程师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

院田间试验参与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的排版工作。

1.2申请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简介、技术实力、设备及人员

配备条件等内容)

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5人,其中,正高

16人,副高24人,中级2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16人,本科27人;

省高级专家2人,国务院特贴2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3人,

拔尖创新人才7人。研究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各类

成果奖励1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6

项、省水利科技进步奖20项。

1.3立项背景(包括国内、外行业现状,市场需求等)

吉林省西部地处东北黑土区与科尔沁沙地过渡带,是典型的

生态脆弱区和风蚀灾害频发区。长期单一化种植(以玉米为主)

导致土壤结构退化、有机质流失,加剧风蚀沙化。据统计,吉林

省风蚀面积占比超过30%,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内已在

西北、华北等干旱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技术,利用豆科作物的

固氮作用减少化肥用量,并通过作物互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现

有技术多针对非风蚀区,缺乏针对风蚀区水土保持的集成化方案。

此外,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内普及率不足20%,风蚀区应用

更少,存在设备成本高、标准化不足等问题。美国中西部旱作农

业区通过玉米-大豆轮作结合滴灌技术,实现增产30%以上;以色

列在风蚀区应用高精度滴灌与智能施肥系统,水肥利用率达90%

以上。但国外技术多基于规模化农场,与我国小农户为主的种植

模式差异较大。欧盟通过“农业生态补偿计划”推广间作覆盖、

免耕滴灌等复合技术,兼顾风蚀防治与经济效益。澳大利亚研发

的“防风蚀滴灌系统”可降低风蚀量50%,但成本高昂,需本土

化改进。吉林省风蚀区年土壤流失量高达5000万吨,威胁粮食安

全和生态屏障功能。农民亟需一种既能增产增收又能修复生态的

技术模式,而玉米-大豆间作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结合可减少地

表裸露、增强土壤抗蚀性。传统漫灌模式下,吉林省玉米种植亩

均用水量达300立方米,化肥利用率不足40%。滴灌水肥一体化技

术可将水分利用效率提升50%,化肥减量20%~30%,亩均节约成本

200元以上,契合农户对节本增效的需求。

1.4必要性(包括制定标准的原因、目的、意义、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及要

解决的问题)

在示范种植过程中发现因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要求,滴灌

条件下各地采用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后玉米、大豆产量差异较大。

主要因各地种植方式方法、灌溉方法、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差异性

较大,例如播种量差别明显,灌溉水量和灌水时间随意性较强,

缺少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盲目施肥与灌溉现象,造成缺苗、断

苗,肥料利用率偏低、作物补水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对玉米-

大豆间作滴灌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规范性建设,统一品种选择、

主要农机具、种植方法、灌溉方法、施肥方法、收获等栽培标准,

合理确定种植方法、水肥管理,将大幅度节省籽种、肥料等成本

支出,最大发挥滴灌系统的节水、节肥效果,保证玉米、大豆正

常的生长的同时体现玉米-大豆间作栽培的增产效果,促进农民

增收、农业增产增效。

二、标准草案概述

2.1标准草案的名称、编制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