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3胚胎工程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3.doc
PAGE
1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Ⅰ、教材分析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是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包括3部分的内容: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笔者支配为2个课时实施教学,“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为第1课时,“受精和胚胎发育”为第2课时。关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必修2的“减数分裂”一节中已经学习过,但它主要强调的是“减数分裂”过程,尤其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量的改变;选修3这部分的教学强调的则是精子的变形过程中细胞内的结构的改变、卵泡的形成、排卵、卵子发生和成熟这几个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必修2内容,让学生在复习必修2学问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学问结构模型,一方面使学生对精卵形成有更全面真实的了解,另一方面为学习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打下基础。
Ⅱ、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简述胚胎工程的操作对象,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
2.简述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说出精子的变形;
3.说出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发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建构精子、卵子发生和成熟的学问结构模型;
2.通过比较精子、卵子发生的过程,提高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实力;
情感目标:
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养成乐于学习生物科学的看法。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精子发生、卵子发生成熟
教学难点:
建立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和成熟的学问结构模型
Ⅳ、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必修2减数分裂的学问,构建“精子形成过程”的学问结构模型,唤起学生对已学学问的记忆,为构建“精子的发生”学问结构模型作铺垫,符合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简洁到困难的认知规律;
2.在构建“精子的发生”学问结构模型时,利用学案思索题分步提示,采纳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原有的作业拓展构建,使学生既可以够到这样的高度,又可提高学生自学和合作实力、学问的再创建实力以及模型构建实力。
3.卵子的发生过程繁杂,语言冗长,专业性强,这部分教学设计先应用表格来归纳其过程,再布置小组合作构建学问结构模型,化难、烦为易、简,以此来突破学习难点,让学问条理清楚,易懂易记。
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
老师呈现婴儿从试管里爬出来的图片,设疑“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诞生的吗?”
老师播放“试管婴儿”相关视频,让学生明确试管婴儿不是从试管中诞生的。
二、胚胎工程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视频整理出试管婴儿的产生过程图:
分娩
分娩
移植
精子
卵子
受精
受精卵
培育
早期胚胎
母体子宫
试管婴儿
体外
(模拟)
说明试管婴儿是胚胎工程的产物之一,分析试管婴儿培育过程,引出胚胎工程的操作对象和主要技术手段,通过视频中的“二氧化碳培育箱”让学生明确胚胎工程的很多技术,实际是在体外条件下,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从而引出胚胎工程理论基础是“哺乳动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
三、精子的发生
(一)学生阅读P61-62,结合必修二的学问分组探讨,完成学案第一部分的“动动脑,动动手”:
[动动脑,动动手]
1.精子发生的场所在哪里?精子发生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2.从精原细胞到精子经验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细胞发生什么改变,产生什么细胞,细胞数目有何改变(以1个精原细胞为例)?
3.精原细胞增多的方式是什么?从精子发生过程经验什么分裂方式?
4.依据以上思索题结合必修二的学问,构建精子发生的概念图(学问结构模型)。
5.从精子细胞到精子步骤是什么?其间细胞结构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与其哪些功能相适应?(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细胞结构的改变)
(二)师生共同分析每个组形成的概念图
(三)师生一起解决思索题,完善概念图,形成“精子发生”学问结构模型。
(三)引导学生分析“精子细胞变成精子示意图”(第61页图3-2),归纳精子变形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细胞、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也为学习后面的“受精”作打算。
四、卵子的发生和成熟
(一)学生阅读P62-63,分组探讨,完成学案其次部分的“动动脑,动动手”:
[动动脑,动动手]
雌性个体胎儿期、初情期后的每个排卵期前后、受精时,各完成了什么分裂?产生了什么细胞?场所在哪?(完成下面表格)
时期
胎儿期
初情期后的每个排卵期前后
受精
完成的分裂
产生细胞
场所
2.什么是排卵?这里的卵子是指成熟的卵细胞吗?一个卵泡中能形成几个成熟的卵子?
3.结合以上思索题参照精子发生的概念图构建卵子发生和成熟的概念图。
(二)师生一起解决思索题,最终形成“卵子的发生和成熟”学问结构模型。
五、精、卵发生的比较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精、卵发生的比较》的填写。
精子发生
卵子发生和成熟
场所
时期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