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尿病防治知识》课件.ppt

发布:2025-04-01约4.2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大纲与学习目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分类和流行趋势。掌握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危险因素和诊断标准。学习糖尿病的预防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什么是糖尿病?一种慢性疾病,影响身体如何利用食物中的糖(葡萄糖)。血糖水平升高,无法有效利用能量。

糖尿病的定义和特征胰腺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失效,导致血糖升高。体内糖分不能被细胞利用,只能在血液中堆积。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危害人体健康。

全球糖尿病流行现状东亚东南亚非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

中国糖尿病患病情况1.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10%中国成年人患病率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自体免疫疾病,导致胰腺无法产生胰岛素。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诊断出来。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分类:2型糖尿病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力下降,无法有效利用血糖。通常与肥胖、缺乏运动和遗传因素相关。初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但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分类: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首次出现的葡萄糖耐量受损。通常在怀孕24-28周期间诊断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妊娠糖尿病会在分娩后消失。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频繁口渴血糖升高会刺激肾脏排出更多尿液,导致口渴。频繁排尿肾脏过滤血糖时,会带走大量水分,导致排尿次数增多。过度饥饿血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能量,产生饥饿感。体重减轻身体无法利用血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肌肉,导致体重下降。视力模糊高血糖会导致晶状体膨胀,影响视力。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会影响血液循环,延缓伤口愈合速度。

糖尿病的早期表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皮肤瘙痒,容易感染。尿液中出现糖分。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男性出现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建议老年人定期检查血糖。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遗传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家族史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吸烟,会损伤血管,增加患病风险。饮食不健康,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压力过大,会影响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建议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形。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空腹血糖值解读空腹血糖3.9-6.1mmol/L:正常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7.0mmol/L: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重要性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帮助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可以预测未来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的并发症概述慢性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器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时治疗和控制血糖,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壁,导致动脉硬化。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糖尿病肾病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血管和滤过功能。会导致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以延缓肾病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损伤,影响视力。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控制血糖,可以预防或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

糖尿病足高血糖会导致血管损伤和神经损伤,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和感觉。容易发生感染、溃疡和截肢。定期检查足部,注意足部护理,可以预防糖尿病足。

糖尿病神经病变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增加跌倒风险。控制血糖,可以减轻神经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至关重要。

糖尿病一级预防策略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规律运动,保持良好的体能。合理膳食,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戒烟戒酒,降低血管损伤风险。控制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高危人群筛查方法有家族史的个体。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史的人群。

生活方式干预要点合理膳食,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规律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形。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度进食。限制糖分摄入,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选择低脂肪食物,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血糖稳定。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素的全面摄入。

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将食物按照营养价值和能量分成不同交换份。每种交换份对应一定的热量和营养素。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每日交换份计划。

合理膳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少量多餐,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