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Page17
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卫生防疫系统的全面建立 B.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C.新中国政权获得民众认同 D.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关注民众的医疗卫生,得到了人民的称赞,说明新中国政权获得民众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卫生防疫系统全面建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
2.上海解放初期,投机资本哄抬粮食、棉纱和煤炭等重要物资的物价,中央迅速调运物资抛售,并紧缩银根,加强市场监管。1950年2月,全国物价基本稳定。这些做法
A.奠定了渡江战役胜利基础 B.成功运用了市场规律以化解危机
C.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D.推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表明,“米棉之战”主要遵循价值规律,使用经济手段,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平抑物价,这些做法体现了成功运用市场规律化解了危机,故选B;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A项时间不符,排除;新中国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是在1952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D两项。
点睛】
3.如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据此可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1949—1950年)的建交情况
建交国家
国家性质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缅甸
社会主义
印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资本主义
A.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得到初步实践
C.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宣告失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期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国家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周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说明建国初期的外交主要立足于国情和国际形势的需要,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正确;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在1955年首次提出,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排除C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明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4.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类别
数量
占比(%)
工业院校
38
21%
师范院校
31
17%
农林院校
29
16%
医药院校
29
16%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提升国民科技素养 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我国的工业院校在数量和比例上优于其它类别院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据所学,高校院系调整和国民经济恢复、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无关,排除A、B项;高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目的并不是提升国民科技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
5.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全国选举产生大量基层人大代表,又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1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由此可知这种做法是在保障人民当家做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A项说法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建立的,1953年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选举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