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docx
围术期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总则
1.目的
确保围术期患者的安全,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提高医疗团队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术后的良好恢复。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手术科室在围术期(从确定手术治疗起,至与本次手术相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出现的各类紧急情况的处理。
3.基本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规范处置的原则,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后果。
##二、术前准备阶段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患者病情评估突发变化
1.可能情况
在术前评估过程中,患者原有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新的症状或体征,如呼吸急促、血压骤升或骤降、意识障碍等。
2.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评估工作:负责评估的医护人员迅速停止正在进行的评估操作,将患者置于相对舒适且有利于观察的体位。
-快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连接心电监护仪、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全面了解患者当前生命体征状况。
-通知上级医师:评估医生立即向本科室上级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包括具体症状、体征及目前生命体征数值。
-组织相关科室会诊:上级医师根据病情判断,如认为需要多学科协作,迅速联系麻醉科、相关专科等进行会诊。例如,对于突发心脏功能异常的患者,联系心内科会诊;对于呼吸功能急剧恶化的患者,联系呼吸内科会诊。
-调整术前准备计划:根据会诊意见和患者最新病情,重新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调整术前准备措施。如原本计划进行限期手术,若病情急剧恶化,可能需改为急诊手术;若患者身体状况难以耐受手术,需暂停手术,积极改善患者状态后再行评估。
(二)术前检查结果异常
1.可能情况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术前检查出现明显异常结果,可能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2.处理程序
-及时报告结果:检验科、影像科等相关检查科室在出具异常检查结果后,迅速通知手术科室医生。
-详细分析结果:手术医生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考虑是否存在感染,进一步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疼痛等感染相关症状,查看手术部位有无炎症表现;若凝血功能异常,评估出血风险,是否需要调整抗凝药物或采取其他止血措施。
-组织多学科讨论:对于影响较大的异常结果,组织麻醉科、相关专科医生等进行多学科讨论。如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讨论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是否需要调整麻醉方案等。
-采取针对性措施:
-若异常结果可通过术前治疗纠正,如轻度贫血患者可通过输血改善,在术前积极进行相应治疗,待指标改善后再行手术。
-若异常结果可能增加手术风险但又必须手术,制定详细的术中及术后监测和处理方案。例如,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术中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准备好充足的凝血因子等止血药物,术后加强伤口及引流管护理,预防出血并发症。
(三)患者或家属对手术方案存在疑虑
1.可能情况
患者或家属对手术方式、手术风险、术后恢复等方面存在疑问,表现出焦虑、犹豫等情绪,影响术前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2.处理程序
-主动沟通了解需求:责任护士或管床医生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疑虑,了解其具体关心的问题点。
-详细解释手术方案:手术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方案的制定依据、手术目的、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片、模型等辅助工具,使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例如,对于癌症患者的手术,解释切除范围、清扫淋巴结的意义等。
-提供成功案例参考:介绍本科室或其他医院类似手术成功的案例,包括患者的恢复情况、术后生活质量等,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信心。
-组织术前谈话:必要时,再次组织术前谈话,邀请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等参加,针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沟通,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对于仍有较大顾虑的患者及家属,给予充分时间考虑,待其情绪稳定、疑虑消除后再行手术。
##三、术中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麻醉相关并发症
1.麻醉药物过敏
-可能情况
患者在麻醉诱导或维持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过敏反应。
-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麻醉医生迅速停止正在使用的可疑麻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