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0年7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文观看结束!!! 老子管理“四层次”: 太上为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之畏之, 其次侮之。 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早出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易经》,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讲“《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意为易经是会讲天道人道道理的书)。汉儒董仲舒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朱熹讲:“天即(离不开)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只有人能体证天的道理)”。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的和谐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说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的特征是自然而然,或者说道是以自然为法则,也就是说人归根到底要效法自然。 庄子提出了一个“太和万物”的观念(人和万物完美和谐),人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意为顺应天的规律,将五德规范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 庄子还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来说明违背规律而“好心办坏事”的道理: 南海的皇帝和北海的皇帝去拜访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是个浑沌,浑沌对他俩很好,走时觉得应该报答浑沌。他们想,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有了七窍才可视听吃喝,浑沌没有,就“偿试凿之”,结果“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 “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们要采用2000多年前“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的智慧来阻止人们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否则我们将失去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践行: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事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大丈夫处世当扫平天下。 道家则主张无为处世,要求我们每个人放下尘俗,崇尚不争,自然无为。 我们每个人时时都会遇到这两大问题。因为我们活在世上要谋生,就要做事,要做事就会有回报。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做的事情也有大有小,但是生活、谋生、做事、回报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如何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问题。 著名的画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民族英雄林则徐:人在位时要抵砺意志、奋发图强、建功立业,不可贪恋权位;而一旦离去,又要刻苦自励,时时作用计,不可女儿情长,以为一旦之用。 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可能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之初,包括就读、就业之始,涉世未深,纯洁无瑕,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真实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领导、老师、师傅、教练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二阶段: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坎坷的出现,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个世界。台湾有个著名作家叫林清玄的说过:人生快乐之事十之一二,不快乐之事十之八九。人生烦恼多于快乐,坎坷多于顺利,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觉得这个世界很复杂,问题很多,甚至是黑白颠倒,是非不虑、就激愤、就对抗。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的人到了第二阶段就到了人生的终点,心高气傲一生,愤愤不平一生,结果只能是抱恨终身。但是更多的人是通过调整,把自己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明白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不必精心去处世,重要的是要在顺其自然中积极入世,并获得自己的安宁和快乐。 自勉的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以不争之心去竞争; 第二句话是以利人之心去利已; 第三句是以无求之心去追求; 第四句话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 谢 谢 大 家 ! 谢 谢 欣 赏!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余立国 2010年7月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 学习 研究 践行 认识: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价值观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绝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革命导师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有了思想上的领导权,没有政权可以获取政权,失去思想上的领导权,有了政权也会丧失政权。 价值观建设已经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