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除冰手册.doc
直升机除冰手册
1简述与合用范围:
1.1简述:执行航线维修或定期维修的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本手册的规定。
1.2合用范围:本手册合用于所有维修人员。
2.根据文献:
2.1民用航空器维修地面安全MH/T3011.19-“民用航空器除冰/防冰液的使用”、AC-121-50《地面结冰条件下的运行》。
3.定义:
3.1地面结冰条件:一般状况下地面结冰是指外界大气温度在5℃如下,存在可见的潮气(如雨、雪、雨夹雪、冰晶、有雾且能见度低于1.5公里等)或者在跑道上出现积水、雪水、冰或雪的气象条件,或者外界大气温度在10℃如下,外界温度到达或者低于露点的气象条件。
3.2除冰:是指除去飞机表面附着的霜、冰、雪,以提供清洁外表的航空器的工作程序。
3.3防冰:是指提供在限定期间内防止飞机的某些表面形成霜、冰和积雪的保护措施的防止程序。
3.4保持时间:是指除冰/防冰液可以在飞机保护表面防止形成霜、冰和积雪的估计时间。
4.地面结冰条件下的航空器外部检查:
4.1在地面结冰条件下,飞行机组必须在起飞前通过航空器外部检查确认主悬翼、尾桨、发动机进气道及飞机制造厂家手册中规定的其他关键表面与否附着冰冻污染物,以确定航空器的状态与否适合安全飞行或者需要执行除冰/防冰程序。确定飞机与否存在冰冻污染物的最终负责人是机长。
4.2当起飞前航空器外部检查是由通过培训并具有检查资格的地面人员完毕时,在起飞前机长应当确认其完毕了检查,并确定航空器的状态与否适合安全飞行或者需要执行除冰/防冰程序,必要时还应当进行补充检查确认(如检查者怀疑但不能确认与否为冰冻污染物、反应飞机表面潮湿等状况)。
4.3飞行前实行航线维修任务时,维修人员应当检查主悬翼、尾桨、发动机进气道及飞机制造厂家手册中规定的其他关键表面与否附着冰冻污染物,发现或者怀疑有冰冻污染物的状况时,应当及时通报机长。
5结冰条件下的起飞限制:
严禁在已知有结冰的状况下进行飞行
5.1除非满足下述状况,否则任何人不得起飞或者规定起飞:
5.1.1附着在主悬翼、尾桨、风挡、动力装置及空速、高度、爬升速率、飞行姿态等仪表系统上的霜、雪或者冰已经被清除;
5.1.2附着在安定面及飞机制造厂家手册中规定的其他关键表面的冰、雪或者霜已经被清除;
5.2经局方同意,在油箱处的机身下方区域有霜的状况可以起飞,但必须由型号合格证持有人明确容许此种运行,并且制造厂家提供的手册应当阐明怎样保证此种运行的安全。
5.3当航空器进行了除冰/防冰工作后,机组人员还应当根据机型的特点和除冰液的特性,充足考虑防冰液污染对起飞性能和失速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赔偿措施(如减小载重或者提高起飞速度)。
注:飞行试验表明,大部分的防冰液可以在起飞昂首速度(Vr)前脱离产生升力的飞机表面,但某些飞机实际运行中还也许固防冰液污染导致性能的下降,尤其是对小飞机的影响更明显。
6.地面除冰/防冰程序:
6.1除冰/防冰工具设备和除冰/防冰液的使用
6.1.1除冰/防冰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应当符合下述规定:
除冰/防冰液的喷洒应当使用可以满足除冰/防冰液使用规定(如加热和温度控制规定等)的专用设备进行;
如航空器制造厂家规定了除冰/防冰过程中使用的其他工具,应当符合制造厂家的规定,并且不得使用也许导致航空器表面损伤的任何工具。
6.1.2除冰/防冰液应当使用符合航空器制造厂家指定规范的产品或者使用经民航总局适航审定部门同意的等效替代产品,并且根据外界温度、气象条件和估计的保持时间对的地选择。推荐的除冰/防冰液使用措施。
6.1.3当OAT低于4°C时,燃油中应添加如下任何一种防冰添加剂:
(一)PRIST(S-748) 符合MIL-I-27686或MIL-DTL-85470
(二)I 符合GOST8313-76(更高品质或一级品)
(三)BikanolE-1 符合PN-86/C45101
(四)BikanolM-2(S-1745) 符合MIL-DTL-85470
注意:(1)、I以及BikanolE–1添加剂的用量应当在0.1~0.15%之间。
(2)、严禁混用添加了不一样防冰添加剂的燃油。
(3)、JP-5(F-44)和JP-8(F-34)燃油已经具有防冰添加剂,不得再使用其他防冰添加剂。
6.2除冰/防冰构型:航空器在进行除冰/防冰工作前,应当按照航空器制造厂家的规定调整到除冰/防冰构型。
6.3除冰/防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3.1除冰/防冰过程中应当采用所有必要的合理措施,以减少除冰/防冰液进入发动机和其他进气口。
6.3.2严禁将防冰液直接喷入多种压力传感器的通气孔、限流孔,或直接喷到迎角探测器和机窗上。
6.3.3两侧机翼和安定面应当进行完全相似和所有的防冰处理。
6.3.4除冰/防冰后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