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高考语文辅导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言文专题复习
第一课时
实词推断九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语境求义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语境求义法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 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二、结构求义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相同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追亡逐北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含义相近相对:
求全责备——求,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民殷国富——富,殷—富裕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
文过饰非——饰,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寤,醒来
溯洄从之——溯,逆流而上,洄,顺流而下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三、语法求义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性、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性、求得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四、联想课文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1.乃召晖拜为郎????????????????
2.复固辞疾笃”
3.延问得失
五、邻词推断法
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织》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5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六、成语求义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3、因遗策
七.形训求义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武 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从。
从 表示两人前后相随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dú 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八. 音训求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九.代入检验法
高考
显示全部